马克·力文:为什么说西方人理解中国需要“眼见为实”?

时间:2021-09-19 11:56:05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9月18日电 题:马克·力文:为什么说西方人理解中国需要“眼见为实”?

  中新社记者 马佳佳

  在中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个群体,他们最终选择在中国工作生活,用独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美国人马克·力文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大学教师,同时也是乡村音乐人、作家和社会学家。来华16年,马克·力文的足迹踏遍中国29个省(区、市),坚持用美国乡村音乐讲述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迄今已创作歌曲70多首,希望通过音乐把真实的中国呈现给世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央民族大学外籍教师马克·力文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一个在华多年的美国人视角,探讨东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交流互鉴中存在的障碍。

  现将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自2005年至今,您已在中国度过近16年的时光,您感受到中国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您如何想到用音乐来讲述中国故事?

  马克·力文:我来中国的第一站是江苏省淮安市,因为那里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在淮安的某一天,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写下了来到中国后的第一首歌《淮安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我感觉到那里有着光明的未来。

  正是在中国激发了灵感,我开始原创歌曲。我喜欢弹着吉他,走在中国的大街上,灵感来了,就随时记录下来。有一首记录漓江泛舟的歌曲,就是我在旅途中记录所得。后来,我又开始根据特定主题创作。我认为,相较于写书,音乐是一种更加快速的沟通表达方式。

  谈到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大家会说到微信、高铁等,但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我刚到中国时,一些学生会对国家、个人的发展信心不足,会感慨为什么手机背后只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设计”。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学生们为国家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规划深感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也会内化于心,形成动力,从而影响个人行为。

资料图:十余位来自长沙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手持重型消毒机器,对长沙火车站内外进行消毒杀菌。<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杨华峰 摄
资料图:十余位来自长沙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手持重型消毒机器,对长沙火车站内外进行消毒杀菌。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东西方民众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双方是否可以达成互相理解?

  马克·力文:我最近写了一首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歌曲,此前也创作过关于中国应对汶川地震、雪灾、洪水等灾害的歌曲。这些歌曲的共同主题是表达中国政府、军队、警察、企业、人民的勠力同心。然而在美国,发生灾难时,人们往往浪费许多时间争论:应不应该做这个,以及做哪个?而不是所有人携手解决问题。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特质,那就是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反观美国,有史以来就过于关注个人成就和个人追求,今日亦如是。以美国应对新冠疫情为例,因为缺乏团结,所以难以解决。只有团结一心做事,才可能取得进展。

  我希望美国民众可以达成对中国的这种理解,但现实中还有差距。遇到问题,中国人更愿意施以援手;而在美国,援助性态度会少,人们心中己方和对方的区隔更分明。

资料图:一名外国游客与中国小朋友互动。<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阚力 摄
资料图:一名外国游客与中国小朋友互动。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为了推进东西方的交流互鉴,中国和西方国家可以各自做出怎样的努力?

  马克·力文:中国反对霸权,倡导管好自己的国家,然后再探索合作之路。但美国认为,与美国合作就得按照美国制定的规矩来。

  在很多时候,美国国内的政治冲突很激烈,民众对政府缺乏信心。我认为,就民间而言,改善美中关系或者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更多取决于人。跨文化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坐下来,当面交流。这种交流是一个人叫醒另一个人,是两个人互相启发。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双方目标是一样的,即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追求更好的生活。双方由此开始理解共通之处,考虑合作方向。

  我认识许多外国人,来中国之前对中国抱有错误认识,来中国之后和中国人交流、共事,日渐理解并尊敬中国。几年前我曾在一个中国音乐节上,遇到一位来自美国波士顿的音乐家,询问他在中国生活的感受。他说:“这里精彩绝伦,来之前我不知道,等我回到美国,有太多太多(中国故事)想讲给别人。”

  当外国游客、留学生来到中国,获得的是亲身体验:同中国人当面交谈、学习,亲眼看到中国的民生如何改善,从而形成准确的认知。只有亲眼看到中国不同民族民众的生活状况,才会发现美国政府和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指责严重失实。只有亲身体验风土人情,才能真正了解。亲身体验要比读书、听访谈、看电视的效果更好。

  中新社记者:您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期间,看到各民族师生之间的相处是怎样的?

  马克·力文:几年前,我曾在一个座谈会上被问过这个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后文简称民大)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你们如何处理来自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因民族问题而产生的冲突?我当时的回答是:“我在民大工作的这11年,从没见过、听说过任何一次师生因民族问题产生冲突。”

  我想,实现民族和谐的关键原因,在于每个人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在谋求自身福祉的同时,都在想如何才能为国家做贡献,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中新社记者:根据您的亲身观察,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环境?您如何看待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所谓人权问题的指责?

  马克·力文:我到访过中国29个省(区、市),其中许多位于民族地区。在那里,我看到了“两不愁三保障”这样的政策,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些都是很明显的发展进步。我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云南等多地都见证了这些变化。中国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实现更多减贫目标。

  至于美国的各种指责,通过我走访各地所获得的一手资料,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些指责不是真的。美国总是喜欢指责“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对于拒绝被霸凌的国家,美国就会提出各种蛮横要求;但那些和美国交好、听命于美国的国家,哪怕真正做了可怕的事情,美国也会忽略。

  我们不能忘记,美国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由对伊开战,以军舰遭袭为由发动越南战争,美国政府介入战争的起因都是虚假信息。所以我一直很清楚,美国媒体所说的一些话并不是真的。(完)(蒋文茜亦对本文有贡献)

  【受访者简介】

  马克·力文(Mark Levine),美国乡村音乐人、社会学家、作家、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籍教师,欧美亚教育联盟特约教授,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评审专家,教授英语演讲和辩论类课程,著有《我的中国故事》《即兴演讲篇——灵思泉涌》。他用美国乡村音乐讲述中国故事,迄今创作中国主题歌曲70余首,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先后获“淮安市荣誉市民”称号、北京市“长城友谊奖”,并于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表彰其作为外国专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