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前沿  >> 查看详情

杭州:文一西路,创新之路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3-02-04 12:26:29 
分享:

航拍未来科技城 摄影@魔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到: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地上先后兴起了诸多享誉国内外的创新发展模式,如以“产业依托型市场经济”为代表的义乌模式、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代表的温州模式。而在杭州城西,过去不到二十年时间里,众多创业者们沿着17公里长的文一西路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曾经的湿地水田,已然成为了创新创业者们的新天堂。文一西路的创新发展历程个中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新时代的弄潮儿们在文一西路上书写了一部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的地方实践生动篇章。

远眺现在已有雏形的西站和远处的未来科技城  摄影@子夷

    【文一西路本没有路,创新之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文一西路,它的命名就像字面解释一样简单、直接,文一路以西的一条路。对于生活在上世纪的老杭州人来说,彼时的文一路代表的是书香气息浓厚的城西。而文一路以西,那大概就是杭州城外的另一个世界了。

    “这世上本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用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来形容文一西路,大概是再合适不过了。从前杭州城西的余杭、临安等地的人和货要想进杭州城,最便捷的路,自然是走余杭塘河,这条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尾巴。从天目山中采来的山货,会被径直丢入苕溪,顺流而下。到了千年古镇余杭境内,岸边的人们纷纷跳进湍急的河水中,把山货捞出装船,再顺着余杭塘河到大运河,销往全国各地。这种奋斗的火热场景,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这些与水赛跑的奋斗者们,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运河版本的“弄潮儿”。

      沧海桑田。在余杭塘河的南侧,往来的人们慢慢踩出了文一西路的雏形。但很多年,这里似乎还是那片随时会被人遗忘的湿地水田。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要路没路,要人缺人,农业就是最大的产业,进城就是当地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即便是从杭州城里转移出来的第二产业,也没有将此处作为首选地。这里,似乎离天堂很近,离市区又太远。

      2001年,余杭区“撤市设区”,融入主城区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今天文一西路1000号的位置,为浙江省委党校仓前校区奠基仪式剪裁。彼时的文一西路还是条断头路,两侧依旧是无桥不路、无舟难行,成片的农田青苗,白鹭一片。此时,距离文一西路完全打通还有1年半载;距离阿里巴巴淘宝城正式签约启动搬迁计划,还有3年时间;距离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的奠基仪式还有4年。

      2008年杭州余杭创新基地成立,正式拉开城西大开发序幕,时长6公里的文一西路沿线的蝶变正式开启。同年,浙江省委党校仓前校区投入使用。2011年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启动,文一西路沿线建设进入新阶段。2012年阿里巴巴淘宝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次创新园相继投入使用。2015年梦想小镇正式开园并迅速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首选地和全国性的网红打卡地。201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杭州未来科技城入选首批国家级“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阿里巴巴入选“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决策部署长约33公里、总面积达到224平方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其中,17公里长的文一西路占据核心区域,挑起发展主轴。

      今天,文一西路北侧的浙江省委党校,已在此伫立15年。不远处的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即将于2023年年底竣工。沿线更多的地标式建筑正在一座座拔地而起。从“无中生有”一张白纸起步,文一西路不只是规划出来的一条交通大道,更是创业者们闯出来的一条创新之路。

远眺现在已有雏形的西站和远处的未来科技城  摄影@子夷

     【文一西路不只是一条路,创新之路通往新时代弄潮儿逐梦的新天堂!】

      历史上的弄潮儿们在余杭塘河中,找到了将山区经济和平原经济融合起来的发展之路。今天的弄潮儿们,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将自己的主战场从余杭塘河的水中转移到了文一西路,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文一西路成功拓展了城市空间、产业空间和人才成长空间。在这里,有梦想的人们找到了通往新天堂的创新之路。

     一条文一西路,挑起的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创新主轴。先有文一西路的发展,再有科创大走廊的兴起。文一西路就是科创大走廊的雏形,就是科创大走廊的主轴。文一西路从田埂路成长为创新之路,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高度重视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原创精神,高度重视市场主体作用发挥,高度重视人才引培、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在文一西路上凝聚的创新创业理念和当地首创的“店小二”和“阳光雨露”服务理念,正通过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和梦想小镇这些“网红打卡点”,不断传播到全国各地。2018年,在文一西路的北侧,86天时间建成了2.6万方场馆,承办了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李克强总理亲临梦想小镇并为这里的双创氛围点赞。今天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平台未来科技城,已云集企业3万余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近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增数、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数量、国际级众创空间数量都占据全杭州市的三分之一强。全省布局十家省级实验室,四家位于文一西路两侧。

      一条文一西路,挑起的是众多创新创业者的追梦主轴。如今的文一西路,集聚着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创业者们。他们有一个专属的名字:“新四军”——“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海归创业者,因为到梦想小镇“一日游”,便爱上了这个地方,随即将公司迁往此处。他说,每天深夜加完班,看到灯火通明而又宁静质朴的梦想小镇,心情突然变得轻松了。在不远处,另一位从阿里巴巴“毕业”的创业者,把这里当作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建立了创业者的专属“粮仓”,帮助有梦想的人孵化出自己的企业。从2011年到2021年,文一西路旁的未来科技城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十年磨一剑,已累计引进合作海内外院士4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89名,省级高层及人才28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760名。背着双肩包,或者喝着咖啡,或者围炉煮茶,分享灵感谈着生意的年轻创业者不计其数。

     一条文一西路,挑起的是杭州新城市中心的发展主轴。如果说延安路代表的是杭州商业中心,武林路代表杭州的时尚中心,那么,文一西路可以代表杭州的创新中心。十多年的时间里,文一西路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无缝对接杭州都市发展外延,主动承担城市新兴产业布局,走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突破了过去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城市扩张模式,让创新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天文一西路沿线,未来科技城、云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实验室等一个个创新创业平台鳞次栉比。这里率先从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进入到“高收入经济体”阶段,年均增长速度领跑全省。今天文一西路两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深入人心,“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和“江南烟雨”的自然生态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人才齐聚,白鹭齐飞!

    【文一西路是一条有尽头的路,创新之路却永无止境!】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从过去的6公里延伸到10公里,再拓展到今天的17公里,文一西路向东与文一路无缝对接,向西连上科创大道,一直通向了天目山深处。似乎从物理空间上看,大山会阻挡文一西路的去处。但从创新空间上看,文一西路无尽头!

     虽然在过去的三年,疫情暂时拉缓了创业者们的脚步,对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的认知争议也引发了人们对文一西路发展未来的质疑。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需要靠发展来解决,靠创新,靠改革,靠开放来破题。在2023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省委吹响号令:新征程上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文章,必须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更大突破。回答好“创新六问”,把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可以从文一西路的发展历程中找答案。文一西路这条创新之路接下去怎么走,更需要追梦的弄潮儿们脚踏实地地找到答案。

      文一之路有尽头,创新大道无止境!这是创新的号令:要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文一西路上的弄潮儿们,正持续巩固和扩大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率先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在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展走在前、探路探在前。

      文一西路有尽头,改革大道无止境!这是改革的号令:要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省,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文一西路上的弄潮儿们,将以超常规举措,以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束缚为基础,进一步重塑平台建设机制,打造最优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环境,努力打造万千人才成长摇篮、万家企业战略同盟、万亿营收产业平台。

     文一西路有尽头,开放大道无止境!这是开放的号令:要强力推进开放提升,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实施“地瓜经济”提升“一号开放工程”。文一西路只是一条东西向的快速路,但从不拘泥于一城一地。今天的创新之路正汲取着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向着四面八方延伸,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全球资源,贯通实体世界虚拟空间。文一西路的前方,更大更宽广的世界正等着新时代弄潮儿去闯去创去奋斗!

     近日很火的电影《流浪地球2》中有个“移山计划”,以致敬伟大的愚公精神。回顾浙江改革开放45年历程,就是保持埋头苦干的恒心定力,坚持创新,坚持改革,坚持开放,不断突破一座座大山的阻隔。文一西路,一路创新。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文化创新与文化浙江研究中心供稿,

     执笔人:

     单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文化创新与文化浙江研究中心研究员丶余杭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李涛: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文化创新与文化浙江研究中心研究员丶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相关智库前沿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