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6:02:21来源: 意大利侨网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意大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七国集团(G7)国家。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举办期间,中意“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米凯莱·杰拉奇接受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
乐观和悲观者都认为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
今年是杰拉奇第三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他表示,本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举办很有意义,新冠疫情正走向结束,而疫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还存在着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紧张的形势。因此,如何把这些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这个话题很值得讨论一下。
杰拉奇说,企业可以为国家间的合作“打前站”。年会的举办恰逢其时,很多与会代表都很高兴再次来到这里。
中国全国两会提出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由于中国经济快速恢复,许多国际机构提出了更高的预测。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声音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走势给出了消极的判断。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在放慢,但这也在中国政府的目标范围之内。乐观和悲观的两种观点是不矛盾的。”在杰拉奇看来,不管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二者都认为中国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只不过增速会放缓,这是很正常的。
这位欧洲前经济高官表示,今年中国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还是比较保守的。中国今年的实际增长率会比5%“高得多”,可能会达到6%。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速也许会放缓,但不会像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快。他进一步判断,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可能会略高于5%,三年后可能会降至5%左右,有可能略低于5%,但放缓的速度会很慢,会是“软着陆”。
中国应专心发展技术能力应对“封锁”
随着中美实力差距不断缩小,美国近年来强化对华竞争。包括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内的许多国际嘉宾,都在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发言中对美国在科技领域不择手段的竞争举措提出批评。
中国如何打破美国愈演愈烈的“技术封锁”?杰拉奇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做法:“一个是危险的做法。如果美国不卖芯片给中国,中国就采取报复措施,禁止向美国出口稀土,这样美国也就无法生产微处理器。这个办法很简单但很危险,会导致局势升级。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这样做。”
“另一个是安全的做法。”杰拉奇说,为了应对美国的封锁,中国发展自己的芯片产能,加大对研发、人才、微处理器制造的投资力度,以此来取代从美国的进口。“也许再过几年,中国就不需要再从美国或荷兰进口芯片了。因此,中国的对策应该是沉下心发展国内的技术能力。”
欧洲对华态度不断释放积极信号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和欧洲都高度重视双边关系,但地缘紧张形势使中欧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微妙。近期,中欧关系出现了许多积极迹象,去年中共二十大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接连访华,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后也表达了访华意向。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应邀出席了本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在开幕式进行了致辞。
中欧关系前景如何?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此前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虽然局势复杂微妙,但目前阶段,“欧洲还没有决定对华关系”。
杰拉奇认为,中欧关系现在正慢慢逐渐好转,这是过去半年欧洲政界人士透露出的积极迹象。双边访问已经开始,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内部具有一定的分量。德国总理访华是采取开放姿态的一个重要信号。马克龙很快也要访华,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又是一个积极信号。与他同行的将是冯德莱恩,这是第三个积极信号。
杰拉奇说,德法领导人都会带领庞大的代表团来到中国。朔尔茨的代表团就包括了巴斯夫、大众等众多德国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说到做生意,没有中国是做不成生意的。欧洲这个经济体需要和中国做生意。”杰拉奇进一步说,德国在发展对华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有其原因。“德国人是很实际的,他们要做生意。‘现实主义’这个词也源自德语。因为他们知道,德国经济依赖出口,是一种制造型经济,而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并不是德国人优先考虑的事项。所以,德国总理率先访华了。”
疫情消退,“一带一路”迎机遇
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G7国家,意大利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似乎进展缓慢。杰拉奇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我不干了。”担任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时,杰拉奇是促成意中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表示,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意大利政府经常性的轮替,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都可能是造成意中“一带一路”合作进展较慢的因素。
“比如我,我了解中国,我知道我们意大利需要和中国合作。但可能他们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亚洲,然后他们就是去忙别的事情了。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中国,也不是没有兴趣合作,主要还是不了解。”杰拉奇说,在三年疫情期间,整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进展有所延缓。因此意大利政府就算想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无能为力。
杰拉奇指出,现在随着疫情逐渐消退,合作已经可以重新启动。当前对“一带一路”倡议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不必担心“西方不喜欢中国”
正如杰拉奇所说,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不仅限于经济合作和健康福祉等现实层面,对各国各界人士的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国内,许多知识界人士明显感觉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防范在加深,他们对此感到忧心忡忡。
“我认为你们不需要这么担心。”杰拉奇说道,不喜欢中国的只是一些政客和媒体,这不是大众的想法。因为政客总是出现在媒体上,所以给人留下了“西方不喜欢中国”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不太喜欢中国,不知什么原因,还总是把不喜欢中国的言论挂在嘴边。但这只是妄想,就现实而言,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杰拉奇又以外国领导人接连访问中国为例来进行解读。“你看,那么多外国领导人都来访问中国。部分媒体对中国确实有偏见,有一些分析人士、经济学家也对中国不满。但是,有人对中国不满,就有人对美国不满,有很多欧洲人不喜欢美国的政策。”
“不喜欢中国的只是少数。你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中国有自己的计划。”杰拉奇给出了他的建议。(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东西问丨意大利汉学家梅毕娜:人权理念研讨有何现实指向?
2024-11-22东西问丨刘志强: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为何受到世界关注?
2024-11-22东西问丨鲁广锦:“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人权思想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2024-11-21东西问丨王飞: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共促全球发展?
2024-11-21东西问丨瑞士前驻华外交官贺彼得:汉字“仁”代表了怎样的人权观?
2024-11-19东西问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方强:中西古典人权观,有何异同?
2024-11-18东西问丨柴瑜:中拉合作有何全球性意义?
2024-11-15东西问丨扎法尔:如何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