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肖君拥:如何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人权价值?

时间:2023-09-25 10:59:14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如何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人权价值?

  作者:肖君拥(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当前,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人类跨越民族国家的对外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宽广深入。

  一方面,资金、信息、人才、数据高度流动,人类生活的关联程度前所未有,交流的需要愈加迫切,文明交融的广度、速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各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而“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做法却加剧了文明间的隔阂。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科技经济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客观来说,文明之间存在不理解是事实,但更重要的是彼此尊重,文明之间存在不同,而不存在高下。消除不理解最好的手段是交流,而非打压和消灭。


2023年9月,浙江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中国之家”内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泱波 摄
 

  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路径

  今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与各国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四个“共同倡导”,阐释了中国新时代文明观,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又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主体间性认知,为推动不同文明和衷共济、和谐共生、互尊互敬、互谅互让提供方向引领。

  一是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前提,推动不同文明互尊互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其集体记忆。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推动不同文明相通相融合。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有不同认识,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是共同的。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也不存在唯我独尊的“普世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西方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在于它植根于世界各国文明之中并代表共同心声和精神,且以维护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为目标追求的价值理念。

  三是以文明传承创新为动力,推动不同文明共生共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各国传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之作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使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机。

  四是以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为桥梁,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自身旺盛生命活力并不断发展。而不同文明合作交融,也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动力。


2019年7月,“丝路翰墨情——外国友人在中国美术馆体验书法魅力”活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杜洋 摄
 

  促进全球文明发展的全球治理观

  人权发展与文明发展相辅相成。无论哪种现存文明,都可以看到当代人权的影子。全球文明倡议的要旨之一,就是倡导各方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而“非歧视原则”正是国际人权领域的重要原则之一。

  但个别国家长期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断侵蚀全球人权治理体系的权威公正性。一些以意识形态划界、大搞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以及以“价值观”为名划分敌友、拉帮结派的做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

  例如,“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已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冲突”。近年来,随着中美竞争加剧,美反华势力再次鼓吹“文明冲突论”,为中美人文交流设置各种障碍。这实际上是为奉行霸权主义寻找新依据,用排他性、对抗性、集团性的思维看待中国和世界。

  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人权治理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权在诞生于西方语境之后,应根据各国自身时代性、历史性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新的含义。人权的概念,既要代表人的生存发展等各项基本权利,也要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片面、失衡、僵化、消极、对抗。

2022年11月,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掀起“熊猫热”。富田 摄
 

  卡尔·马克思曾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概念,认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共同体中不再有个体对抗、阶级对立、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指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演化是多元的,“文明的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

  与“文明冲突论”不同的是,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包容互鉴取代隔阂冲突,打破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陷阱,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汲取和超越了西方文明成果。

  同时,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最符合人权的原初定义。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符合当代人类社会人权标准,也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精神动力。

  可以说,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世界不同文化的国家、地区、群体摒弃文化偏见,在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基础上实现全人类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和持续繁荣。


2017年12月,一台有15位中国武术冠军登场的中英武林高手“比武大戏”在伦敦上演。张平 摄
 

  以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

  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脉相承,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完善全球治理方案,从经济到安全再到文化,呈现不断完善、逐渐深化的发展态势。

  其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任务,全球发展倡议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揽子可行方案。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为构建全球安全共同体绘制了精良底本。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则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推动并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

  可以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与安全植根的沃土,发展与安全又是文明演进前行的途径。“三大倡议”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中国对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深邃思考。

  人权发展与文明发展相辅相成。中国的人权文明是人类人权文明中的一种样态,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经过持续努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相统一;二是坚持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从国情和人民需要出发推进人权事业发展;三是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只有实现了发展权才能促进各项人权的全面发展;四是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五是坚持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相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2年9月,“以人民为中心: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价值遵循”主题边会在北京举行。蒋启明 摄
 

  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打破了美西方在人权问题上的话语垄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多样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往往导致观念分歧与利益矛盾,但在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时空视野下,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生才是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新形态。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必将助力共商应对挑战、实现繁荣发展。

  可以期许,在全球文明倡议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作者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肖君拥
 

  肖君拥,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权教育培训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著有《人民主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国际人权法讲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人权的道德维度》(译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等。主讲《国际人权法》获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曾数次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大会和边会发言,多次赴美国、欧洲等地参加国际人权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