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中国企业只会伤害欧盟利益

时间:2021-09-02 10:56:47来源: 意大利侨网


        近日,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将讨论审议有关“国际采购工具(IPI)”的法律草案。提出草案的欧洲议会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党团毫不掩饰地声称,该草案着重强调“欧盟和中国之间长期存在不公平竞争的贸易问题”,欧盟试图“使用一种新的交易工具来排除中国公司获得欧盟公共采购合同的可能性”。

  这份涉及IPI的欧盟草案,表面上看是保护欧盟范围内诸多企业的利益,保护欧盟国家的公司在欧盟境内的国际公开招标中免受不公平待遇,但本质上仍是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一旦通过并生效,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欧洲。尤其是欧洲正处于疫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欧盟成员国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势必对各国利益造成较大伤害。

  一方面,欧盟庞大的公开采购市场离不开中国企业参与。据统计,欧盟每年公共采购市场规模约2万亿欧元,单单依靠欧盟自身远不足以满足需求。中国企业在公路、桥梁、铁路、电网等领域所拥有的先进工程技术、尖端电子科技和优秀项目管理技能早已赢得欧盟国家高度认可。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这份草案存在较大分歧。根据欧盟相关规定,草案最终成为法律,除需获得欧洲议会批准外,还需获得欧盟27个成员国全体一致同意。然而,匈牙利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反对IPI,担心公共采购成本会因此急剧增加。此外,包括瑞典、挪威、丹麦在内的北欧多国也持反对意见,担心该工具会被欧委会滥用,从而造成欧盟“闭关自守”。

  欧洲议会一些人所谓“中国政府将欧盟国家的公司故意排除在公共合同之外”也不符合事实。中国长期以来在公共采购领域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并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战略。此外,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中重点涉及公共采购领域,该协议将有助于中国公司和欧盟公司获得对方市场更多的公共采购合同。然而恰恰是由于欧洲议会某些反华议员和政客的阻挠,使得有关协定被欧洲议会暂时“冻结”,给中欧关系前景蒙上阴影。

  从现实来看,中欧双方在战略目标上有诸多共识,在公共采购领域有着广阔合作空间,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携手促进双方之间互联互通。欧盟公共采购市场离不开中国企业,合作仍是中欧之间的主流,共赢才是目标,对抗只会双输,让域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