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挑战?

时间:2021-12-30 09:55:08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王恩博) 2022年将至,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如何攻坚克难,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受到广泛关注。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29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中国有能力、有底气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方面应统一思想行动形成合力。


29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进行主旨演讲。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面临三重压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在此背景下,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准确地把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他提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但也要认清中国工业发展有哪些不充分、不平衡、差距和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进行主旨演讲。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说,供给体系完善、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本充沛、科技实力增强、营商环境优化、宏观调控有力等优势条件十分突出,经济活力和韧性较足,这些有利因素是中国战胜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底气,但同时更要清醒看到明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此,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又要根据形势调整优化。

  面对复杂形势,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围绕这一任务,2022年将怎么干?

  李毅中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针对“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等状况,要落实“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工业和制造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尤其在大变局新形势下,中国制造要有新突破。

  张军扩表示,明年稳增长的关键之一是适当加大扩内需政策力度。在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针对稳定和扩大投资需求适当加大政策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中长期优化发展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进行主旨演讲。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此前各方对于一些政策理解出现了偏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回避,直面五大争论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我们思想的统一、行动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元春同时指出,新发展理念要求中国的发展在几大维度上平衡,这不代表要放弃GDP,“我们不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对此要形成共识,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依然要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力规范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平台企业发展之于共同富裕有两面性。一方面,其本身具有很强普惠性,令民众创业、创新、就业门槛有所降低;但同时,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破坏性创新”和“反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财富过度集中,需加以规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进行主旨演讲。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黄益平认为,规范平台行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支持持续创新和有序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为此要关注三方面:做到公平竞争、防范垄断,让市场有效运行;更多考虑政策性措施,包括政府税收、支持社会福利体系、支持低收入群体等;平台要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支持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