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12:01:32来源: 中新网四川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日电 1日,红旗连锁(002697.SZ)发布2021年度财报,披露了其参股的新网银行部分数据:2021年,新网银行总资产规模为571.16亿元,营业收入26.41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9.18亿元,同比增长29.97%。拨备覆盖率345.14%,不良贷款率1.05%,较2021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新网银行经营整体向好,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利润增速稳健,长期发展基础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稳中向好,规模、效益、质量三提升
2021年,新网银行坚守市场定位,积极服务小微企业,加快推进BC联动发展,持续实施“存贷汇一体化”,多条线业务探索并进。新网银行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利润增速稳健,长期发展基础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近期,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发布名为《新锐银行的快速增长为传统银行体系注入新活力》报告。基于客户数量、总资产规模、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维度,穆迪评选出全球前20家“新锐银行”,中国四家银行入围,新网银行榜上有名。
BC联动,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出台多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引导扩大信用贷款、首贷、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业务规模,推广随借随还贷款”,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的政策支持力度。
2021年,新网银行小微贷款增长明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8%。新网银行积极响应监管要求,加快B端小微企业数字普惠业务布局,助力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目前,新网银行已打造了以“好商贷”“好企e贷”为代表的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在敏捷信息科技系统和精准在线实时风控体系的加持下,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申请、实时放款、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新网银行还积极运用央行支小再贷款、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国家政策惠达基层。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新网银行累计发放小微贷款299.82亿元,累计支持了超过12万户中小微企业。凭借践行普惠金融、用心服务小微的出色表现,新网银行获得了诸多奖项,比如金融时报“2021年度最佳中小微金融服务中小银行”称号。
技术创新,拓宽普惠金融服务半径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如今已经成了银行业务拓展的标配,要想在这片市场里闯出一片天地,就必须要有“金刚钻”硬本事。面对普惠金融“作业成本高”和“风险识别难”行业难题,新网银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解决金融问题的钥匙往往在金融之外,”新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风控与数字技术便是锻造这把钥匙的核心要义。在智能风控方面,财报数据显示,新网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持续高于监管标准并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成果正是得益于风控方面的深耕,也恰好验证了智能数据风控体系的有效性。
此前,新网银行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个人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应用项目”,荣获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六部门颁发的“四川省金融科技应用试点优秀项目”奖项。针对智能金融风险相关技术领域,新网银行通过建设智能金融风险控制业务支撑平台,在构建金融大数据平台和自动化处理工具集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数据的有效整合和治理,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自2016年成立以来,新网银行坚持技术立行,持续加强创新技术的业务应用探索。截至2022年3月,在数字信贷、反欺诈、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新网银行已累计提交超400项技术专利申请,获批超100项,专利申请量与获批量都位居我国银行业前列。
乡村振兴,持续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2021年,新网银行深耕小微金融领域,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在线、全信用、非接触”的服务方式极大程度简化了农民农户的信贷办理流程。通过数字化技术,新网银行帮助客户在线解决日常经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规模发展等问题,实现银行信贷额度的精准投放。
2022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二年,农批市场一头连着百姓民生,一头牵着发展大局,备受国家关注。面对市场商户长期被“不赊账货难卖、赊账款难收、融资难”困扰的情况,新网银行在对农产品流通领域进行深入调研后,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手段,为农批市场提供了一整套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方案,旨在解决交易中支付、账户、信贷问题,及因赊销给买卖双方带来的资金风险等问题。
除了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新网银行在绿色发展方面也取得突破。2021年,新网银行编制并公开发布了《首次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全面披露数字金融节碳成效和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并提出力争成为“碳中和”先行银行的绿色发展长期目标。
“客户少跑路,数据多跑路”,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云端“随叫随到”服务。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新网银行为用户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机构运营和客户申贷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碳足迹,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助推绿色经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