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1 12:15:33来源: 意大利侨网
温州网-《温州日报》讯 8月的苍南绿能小镇,建设热潮涌动。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30亩土地正在加速平整。一个月后,一条千吨级多孔碳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将在此启动建设。
这是苍南打造万吨级电池负极碳材料生产基地的关键落子,未来将“链”起汽车电池、储能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助推当地清洁能源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站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潮头,苍南今年以领跑之姿重点布局新材料、风电关联、氢能源、核医疗、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以创新驱动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废秸秆的产业裂变
在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桑涛抓起一把乌黑的粉末:“这就是秸秆华丽变身的产物——多孔碳电池负极材料。”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已实现多孔碳负极材料量产,预计全年产能超100吨。
下月起,企业将在绿能小镇分两期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3000吨多孔碳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4亿元。在桑涛擘画的蓝图中,未来3至5年,企业将与苍南合作构建万吨级多孔碳及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这家企业的“兄弟企业”浙江禾邦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同样表现亮眼:2024年量产的生物树脂复合材料应用于手机后盖、风电叶片等领域,当年产值突破1800万元。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家企业发展的源头,就是农田中遍地可见的废弃秸秆。
两家企业共同由2023年8月成立的“苍海禾能储能新材料研发中心”孵化。该研发中心采用生物炼制技术,从玉米或芦苇秸秆中提取高纯度木质素,研发生物树脂及复合材料、电池负极材料和生物塑料等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在苍南落地转化。
“合成生物制造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桑涛阐释了研发中心的三大创新突破:一是原料革新,以秸秆替代行业普遍使用的进口椰壳,降低原料成本且规避国际供应链波动风险;二是技术突破,中心依托50余项专利,攻克木质素高纯提取难题,构建“秸秆回收-生物炼制-材料生产”全产业链;三是性能领先,多孔碳具备更优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理论容量为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5倍以上,有力提升电池性能。
这项新技术,为何选择落地苍南?
早在2022年,苍南县“招大引强”专班获悉桑涛团队在上海研发的科研成果亟须转化,立即启动“厂房免租+手续代办”绿色通道,以苍南经开区提供3年免租超3000平方米厂房的诚意,力邀其落户苍南。
当桑涛团队考察时,发现苍南周边集聚宁德时代、青山控股、远景、华能等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完备。“有了产业集群,项目就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桑涛说。
当初的选择正在苍南孕育更多机遇。“苍海禾能”尽管今年产能仅为百吨级,但已与周边清洁能源产业链头部企业开展批量样品测试,徐徐展开了万吨级电池负极碳材料生产基地的蓝图。
新赛道的动能转换
在秸秆转化的能量注入产业版图的同时,新材料、风电关联、氢能源、核医疗、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已在苍南各地奔腾向前——
在绿能小镇,风电关联、氢能源、核医疗等清洁能源相关的新兴产业集群正积蓄着发展新动能。
远景零碳产业园轴承制造基地于今年上半年建成,与园区内的海上大风机生产中心、发电机制造基地等强强联合,一个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呼之欲出。
邻近的重塑集团氢燃料电池项目也即将破土而出。10.9亿元投入、36亩热土,将催生温州首个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填补温州氢能源产业空白。
苍南核医疗产业也在此迎来破冰时刻。总投资23.81亿元的玄隐医用同位素生产及药物研发产业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中广核氧-18同位素项目即将落户,分别聚焦肿瘤靶向治疗和核医学显像PET技术,将实现苍南核医疗产业“零的突破”。
在苍南经开区,传统产业正因新技术、新资本的注入同样催生出新动能。
总占地61亩的沃府新材料项目,今年8月底即将投用再生塑料生产线一期工程,可通过先进生产工艺,将废弃渔网、布角料再生为工程塑料,每年可减少3万吨碳排放,全面投产后年销售收入预计达5亿元。
不远处的码尚科技的车间里,RFID电子标签生产线如银色溪流奔涌,随着苍南招引的思创医惠注资5000万元入股码尚科技发展物联网防伪技术,这里的印刷包装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在云端,苍南正在低空经济赛道上蓄势腾飞。
今年以来,苍南携手峰飞航空打造“空中的士”总装基地,建设总装交付、展示销售、飞手培训等六大中心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总装基地,将实现飞的出行、应急救援、文旅观光、海上风机巡检等多场景应用,浙南低空经济产业高地雏形初现。
如今,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能量已转化为发展实绩:今年上半年,苍南高新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稳居全市首位;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17.1%,增速同样领跑全市。
下半年,苍南力争2025年度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8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4%以上。
当秸秆变宝与渔网再生并进,海上风机与无人机共鸣,核药实验室与氢能生产线辉映,澎湃的“新”力量正在苍南喷薄涌动。这座工业大县正以奔跑的姿态,向着新质生产力的广阔蓝海全速进发。
记者手记>>>
行走在苍南的产业平台,最深刻的感受是这座老牌工业大县对“新”的追求:无论是企业产线,还是研发中心,都在积极拥抱前沿新技术、拓展应用新场景、开辟发展新赛道,当地的发展动能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创新驱动与政策红利、产业基础等形成化学反应,这里就开始上演一场场精彩的“换道超车”,比如沃府新材料的再生塑料生产线,让废弃渔网焕发新生;码尚科技的RFID标签,给传统印刷业装上“智能芯”;峰飞航空的“空中的士”,让交通方式有了新想象。
这些新赛道构建起“雨林式”的产业生态:生物基材料串联清洁能源电池,低空经济呼应海上风场,核医疗借力核电有关技术,形成产业共振的闭环。这种多赛道并行、集群化发展的模式,使不同物种(产业)在此共生共荣,形成更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让发展后劲更为澎湃。
这片曾经以传统产业为底色的土地,正在科研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双重作用下,开辟出动能转换的突围之路。(记者 林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