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万订单!温州首批智能眼镜飘洋过海了

时间:2025-09-02 08:18:03来源: 意大利侨网


        温州网-《温州晚报》讯  在温州瓯海眼镜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一批智能眼镜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吐露而出,打包,装箱,上船,运输……近日,首批价值900万元的智能眼镜已飘洋过海发往北美。作为温州眼镜产业龙头企业,成立于1993年的瓯海眼镜有限公司曾以代工欧美时尚眼镜闻名,现在,这副由瓯海眼镜有限公司和浙江回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市首台AI智能眼镜——Looktech再次站上风口。

        不做“极客玩具”

        当多数智能眼镜厂商聚焦VR、AR功能时,瓯海眼镜有限公司(后称“瓯海眼镜”)选择了差异化赛道——做一款“每天都能戴的智能眼镜”。

        Looktech 智能眼镜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有着独特的设计。镜框上,1300 万像素的摄像头支持2K视频录制与4K照片拍摄;镜腿上内置扬声器、麦克风,创新性地采用声纹解锁技术以保护隐私;AI助手MEMO大语言模型具备自然对话和记忆功能,宛如佩戴者的贴身秘书。更值得一提的是,Looktech镜身采用高分子材料,脚链为钛合金,整机重量仅34克,实现了极致轻量化,镜片还可兼容近视、远视、墨镜、变色等多种功能,与传统智能眼镜的笨重感形成鲜明对比。

        在2024年拉斯维加斯CES展上,Looktech凭借其时尚设计吸引了大量观众,试戴区排起长队。许多用户反馈称:“这是第一副让我忘记摘下的智能设备。”

        “科技公司做眼镜,总把它做成科技产品,而眼镜的本质是时尚消费品。要获得消费者认可,既需强大的AI智能功能,更要在外观时尚度和佩戴舒适性上达标。”瓯海眼镜CEO王风华先生强调。Looktech的用户画像由此浮现:日均佩戴时间较长,将眼镜作为日常用品,愿意为舒适体验支付溢价的消费者。这一定位巧妙避开了与科技巨头的正面竞争,转而切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

        “就像手表从计时工具变成时尚配饰,眼镜必须跨越‘工具化’阶段。”这种基因最终促成了与回车科技的合作。去年7月,专注脑机接口的科技公司回车科技主动登门,双方迅速敲定合作。“他们懂AI算法,我们懂消费者要什么眼镜。” 王风华说。

        900万订单直击客源销售

        拉斯维加斯CES展会期间,Looktech直接收获了高达900万元的订单,且全部来自个人消费者,而非传统批发渠道。如何让Looktech直接收获众多个人消费者喜爱?在设计一开始,瓯海眼镜便格外关注用户体验。

        在主流厂商追逐触摸操控时,瓯海眼镜却选择让镜腿处的实体旋钮回归物理交互。“下雨天指纹锁失灵的经历,大家都懂。”瓯海眼镜智能眼镜负责人张锐旋转着样机上的金属旋钮解释道。旋钮凸起采用0.3mm钻石切割棱线,即使戴手套也能凭触感定位。“智能眼镜不该是科技极客的玩具,而是使用者淋雨时能单手操作的日常工具。”

 

        另外,Looktech还将样机分发给各职业、各年龄段的用户试用。一条来自视障群体的用户使用反馈令张锐记忆犹新。首批测试机中,有位盲人用户建议开发声场导航功能:“希望能让眼镜识别红绿灯等道路状态,并通过骨传导告诉我。”“在收到这条反馈前,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视障群体这方面的需求。而现在,这个需求已被正式纳入开发日程,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眼镜能帮助更多的视障群体更安心地走上马路。”张锐说。

        目前,第二代产品样机已在研发中心进入测试阶段。相比第一代,新品还增加了可监测心率、血氧的传感器,镜腿内置脑机接口模块,可捕捉脑电波信号,未来将支持睡眠质量分析。Looktech正从“智能眼镜”向“健康伴侣”转型,正如王风华所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硬件,更是健康服务。”

        对于行业生态,王风华持开放态度:“智能眼镜不会只有一家独大。就像手机行业有苹果也有华为,眼镜使用群体千千万万,因脸型、功能需求的差异,必将形成多元生态。温州有上千家眼镜企业,不能永远卷价格。市场足够大,我们欢迎良性竞争。”

        建立最年轻的车间

        在瓯海眼镜的智能车间里,传统眼镜的油污气息被防静电地板的微凉触感取代;工位上的显微镜取代了放大镜;漏电检测仪与时尚设计稿并置……由于内置电路板对静电高度敏感,在这个车间里,每一个员工都需佩戴防静电手环、穿专用工服,生产线上的每副镜架均放置于定制海绵凹槽中,以防静电软布包裹,宛如珠宝,连盛放眼镜的容器都采用了防刮花的食品级硅胶。

        从镜框造型、材质选用到色彩搭配等的精心设计,从模具到注塑,依托瓯海眼镜的先进工艺技术进行生产,而后端的智能组装融合环节,在无尘净化的空间里,喇叭防尘网的超声波焊接、音腔曲线的声学测试、老化试验等一道道工序正是按照精密电子生产的标准等级。“我们去很多手机生产、耳机生产车间进行了学习,并招聘了一批电子工程专业员工为产线赋能。” 王风华说,“我们工厂员工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而新成立的智能车间员工年龄更降至25岁。”智能眼镜的广泛应用场景,让王风华看到了眼镜行业的未来风口。为此,企业专门成立“未瞳事业部”,与“回车科技”展开深度合作,一期打造了3000平方米的智能生产车间。

        这个车间,大学学历成为入职门槛,员工平均年龄更低至25岁。“过去师傅教徒弟靠手感,现在得看懂光谱分析图了。”目前,该产线每小时可生产70台智能眼镜,量产规模可达年15万台。“我们踩过的坑能填平整个车间。”张锐坦言。智能眼镜的精密程度远非普通眼镜能比,为达到0.01毫米公差,模具厂重新制作了十几套工装夹具,车间墙上密密麻麻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修订记录,记载着上百次流程迭代。

“我们现在主要市场是北美,接下来将陆续登陆日本、澳洲等地。” 王风华说。与此同时,二期4000平方米的智能生产车间也在筹备中,将持续做好自动化提升、扩建更多产线。(来源:温度新闻   记者 张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