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6 14:13:41来源: 意大利侨网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研究。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对出国留学人员来说,从留学收获的维度上看,个体收获各异,但“朝着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前进”是大家的共识。
“独立”:最大的成长
5年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出发闸口处,小陶的母亲看着女儿的背影越来越远,“心里担心极了”,因为这是小陶第一次离家远行。内向的女儿是否能适应英国的学习节奏,是否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她心中,直到女儿毕业归来。
已经工作的小陶回望自己的留学经历,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是独立生存能力的增强。“身处异乡,没了家人的照顾,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小陶说,“我自己找过房子,和房东讨价还价;找过学校负责人,为了缴费问题……这些在以前我不擅长的沟通问题,我都一一面对并解决了。之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留学之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刚刚从墨尔本大学硕士毕业的马素湘也清晰地记得,为了省钱,自己曾购买家具零件。“大到床和桌子,小到椅子和台灯,花了3天时间,终于把所有家具都组装完成。用超市购物车运过冰箱,也曾用大型垃圾桶运过洗衣机……似乎每一样东西的置办过程,都是一部‘血泪史’。”马素湘说,正因为有这样的留学过程,才让自己真正地变得独立。
“独立”是海外学子总结留学收获时使用的高频词。就此,相关留学专家认为,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的发展,在父母温柔乡中长大的一代走出了国门,对这些学生来说,学习、生活的日渐“独立”确实是最大的成长。
“思辨”:拓宽了视野
在海外学子中,除了研究生外,还有得益于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而出国访学交流的学者。他们是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访学经历于他们的意义,是在求学的同时,可以用比较的眼光,观察、评鉴进而对中外学术环境、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在回国后运用于教学中。
在法国里昂访学的孙老师表示,访学期间,在专业领域进行了大量阅读和资料收集,不仅开阔了知识视野,而且反思既往,吐故纳新;其次,与众多杰出学者结为同事,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交换思想,砥砺学术,增进了解和友谊。
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的杨老师在接待导师的课题研究中,独立承担了一个子课题。这一机遇让他能从选题开始,就与导师和课题组成员讨论。“从拟定研究方案、采集标本、样本处理、实验室分析、数据收集,到撰写论文,我都认真准备,充分思考,体会接待导师如何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从中,我对中外研究现状有了比较,对学术前沿有了把握,这对自己未来的学术走向影响很大。”他说。
“坚持”:未来更清晰
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批判精神,求同存异,化解冲突,是出国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要收获。
留学英国的小悦认为,夹在中外文化之间,有冲突也有和解,但在适应留学地文化的过程中,会接纳新的文化元素,也会坚持自己固有的文化元素。接纳新知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会让自己反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毕业于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的许瀚也认为,在跨文化学习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保持批判精神,也是适应新的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边的互动。因为海外学子的主动交流,他们身边的同事和周围的朋友甚至改变了对中国的固有印象。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访学的周利明就坚持在访学期间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校活动,用中国水墨在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写生,使得当地的教授对中国水墨和西洋画技巧,“越来越有比较的兴趣了”。(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