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邂逅甘南卓尼巴郎鼓舞

时间:2024-06-23 19:49:49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每一片土地都孕育着独特的文化瑰宝。当海外华媒甘肃行的记者们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大峪沟参访时,他们被一种充满力量与韵律的舞蹈深深吸引——那就是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作为卓尼县乃至整个甘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传承。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手持鼓槌,随着激昂的鼓点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据介绍,“ 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 东部藏巴哇、 洮砚两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 在卓尼 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 ” , 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 作为当地群众继承至今的神舞 , 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 乐舞蹈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使用的特殊道具 —— 羊皮鼓 尤具特色,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故称其为“巴郎鼓 ” 舞。 追溯“巴郎鼓 ” 舞蹈的渊源, 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 有关。 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 有“披发跣足, 敲击枯木兽皮 作舞 ” 的习俗。 当地的藏族先民, 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 础上, 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 创造了带长把的 双面羊皮鼓, 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 庆贺五谷丰登, 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 当地习俗, 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 日 ( 始跳), 正月十五为歇日 ( 结束), 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 巴郎鼓 ” 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 每种曲目 都有曲名、 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巴郎鼓” 舞的曲调也极有特色, 2006 年卓尼原生态巴郎鼓舞被甘肃省文化厅列为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 年 5 月, 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访过程中,记者们与舞者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并纷纷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 巴郎鼓 ”让记者们感受到了这份来自古老羌族和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先民们共舞。舞者们热情洋溢的笑容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让每一位记者都深受感动。

      这次甘肃之行不仅让海外华媒记者们领略到了甘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更让他们深入了解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这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回忆,也将激励他们继续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