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团火,在海外华人心里烧得正旺【酒界号外】

时间:2025-09-16 10:32:30来源: 意大利侨网

     2025Isgc.国际烈酒(中国)大奖赛上,作为大赛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彭茵做完总结讲话,赶去贵阳那天,行李箱里塞着刚打印好的省评委改选材料,边角还沾着ISGC赛场的酒渍。她甚至还不知道。在休息区说的那些关于“传火”的话,正顺着网线往海外飘,像初春的柳絮,落在罗马的中餐厅、巴黎的华人超市、米兰的留学生宿舍里。

     欧洲华人网的编辑后来跟我说,稿子发出去时已近当地午夜,原以为要等天亮才会有动静,没成想后台的阅读数像滚雪球似的涨。第一个留言的是位在佛罗伦萨开皮具店的温州人,说看彭茵讲“蹲在窖池边辨发酵差异”,突然想起父亲当年在老家酒坊,总爱在蒸笼边搭个小板凳,守着看第一缕酒汽冒出来。

      这股热乎劲很快传到意大利华人侨网。有位嫁去米兰三十年的阿姨,特意拍了张自家酒柜的照片附在评论区——玻璃柜里摆着三瓶茅台,标签都泛黄了,“ bottles are from 1998, 2008, 2020”,她用生硬的中文夹杂着英文写,“every time I open one, it's like my hometown is sitting at the table”。底下立刻有人接话,说去年带了瓶梅兰春去罗马的中秋宴,开瓶时那股芝麻香飘出来,一桌人突然都不说话了,光闻着味就红了眼眶。

     我对着后台数据愣了很久。那些文字明明朴素得像车间里的水泥地,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没配一张图,怎么就戳中了那么多人?直到看到马德里一位留学生的留言:“彭老师说‘传火不是守着老物件’,突然懂了我妈为什么非要让我带瓶酒出国——那不是酒,是让我记得自己从哪来。”

      彭茵在贵阳的改选会上,正给年轻评委讲“如何用舌头读酒的年轮”。她不知道,此刻柏林的清晨,有位刚结束夜班的华人护士,正捧着手机在地铁里看她的故事;里斯本的午后,中餐厅老板把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吧台,客人点酒时就指着念一段,说“这才是咱中国的酒,有骨头有魂”。

      38万+的数字还在跳,像无数根火柴被擦亮,在不同的时区连成一片光。原来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从不在宏大的口号里,就藏在彭茵说的“高粱颗粒要饱满”里,在那口“先苦后甘的余味”里,在每个打开酒瓶就像打开故乡的瞬间里。

      彭茵改选结束后给我打了个电话,背景音里有年轻评委讨论的声音。“别总写我,”她说,“多写写那些年轻人,还有海外惦记着这口酒的人——他们才是把火传得更远的人。”

      挂了电话,我看着后台新冒出来的留言,有人说要给孩子讲“九次蒸煮”的故事,有人说要在侨校开个“中国酒文化课”。忽然明白,那38万+的阅读量,哪是数字啊,分明是无数颗心在异国他乡,借着一缕酒香,轻轻喊了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