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浙江将全面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时间:2025-10-13 08:41:51来源: 意大利侨网


        城市,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

  承接国家部署,10月12日,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高规格大会主要总结浙江城市发展经验,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制定新一轮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任务。


10月12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温州举行,省委书记王浩出席会议并讲话。潮新闻记者 李震宇 摄
 

  当前,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5%,城镇人口增至5033万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8.1平方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到2035年,浙江将全面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动能转换,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过去二三十年,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大批新城、新区开发,大型商超、火车站、写字楼拔地而起,这是“量”的狂飙。

  近些年,城市变化更加“润物细无声”——加装电梯、更换管道,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推进;口袋公园、滨水步道,让市民居住体验更佳,这是“质”的提升。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这一重要论断。

  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成为城市工作的主线。

  “内涵是和外延相对的,城市发展不再主要依赖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空间拓展的增量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的系统变革规律,通过优化结构、激发活力、提升品质、完善治理,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余建忠说。

  比如,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闲置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实现“腾笼换鸟”质效倍增;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地下管网更新,筑牢民生安全底线;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赓续城市文脉……

  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比拼品质、活力,浙江要建设一座座富有“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方面内涵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拥抱新形势、新变化,城市工作必须把握“五个转变”——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在城市发展动能转换的当下,浙江把创新驱动提到重要位置。


正泰(乐清)科技创新创业园。资料图
 

  全省要加强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各类产业平台整合提升,建好用好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培育建设创客社区、城市硅巷和科创街区。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5%以上。

  培育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城市,浙江将通过产业转型、空间重塑、人才集聚和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品质提升,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古县新区的衢江,是在一片荒滩上建成的衢州“东部新城”。跟随衢州市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的步调,衢江通过城市更新和业态焕新,城区常住人口近三年年均增长11.6%。

  衢州市衢江区主要负责人举例说:“通过合力攻坚,不到半年时间就把闲置厂房改造成8万平方米的短剧超级工厂,入驻上下游企业50余家,带动新业态营收占规上服务业营收比重超30%。”近三年,该区共腾出空间6000余亩,市区协同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0个,新增就业岗位超3万个;系统推进“人、地、钱、房、岗”五大要素联动发展,实施农民共富搬迁和产业工人市民化集成改革;市区落实随迁入学等全生命周期政策……通过产城互动实现“筑巢引凤”。

  提升城市品质,就要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功能完善、产业焕新;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浙江还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改善公共服务。

  住房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浙江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全面建设群众满意、适销对路的‘好房子’,积极探索把城中村、老旧小区的住房改造成‘好房子’,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省建设厅主要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浙江持续建设未来社区,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五马街。图源:温州发布
 

  在温州市鹿城区,新田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建“甜瓜社群”,以空间合伙模式,引入社区居民提供高性价比服务,包括社区食堂、课后托管教室、运动健身区等。如今,社区已发展“合伙人”30多名、志愿者300多名,每年开展活动1200余场、服务超18万人次。

  社区之外,温州还聚焦外卖员、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歇脚难题”,在人员密集区布局“城市驿站”,构建15分钟暖心服务圈。比如,温州瓯海区率先建成综合性司机服务中心,集成车辆维保、法律咨询等服务。


快递小哥在温州得到温暖服务。通讯员 徐知节 摄
 

  到2027年,浙江要全面构建覆盖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好房子”供应体系,累计建成未来社区1600个以上。通过实现“住有宜居”,营造包容友善、温馨温情的城市环境,不断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乡融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德清是典型的都市近郊县,一头承接杭州都市圈资源,一头连通广大乡村社区。

  在县城东拓区块,德清以浙工大莫干山校区为支点,布局莫干山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创和孵化平台,导入浙大儿院、学军中学等公共服务配套,培育一批数字文娱产业集群……短短4年,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新增青年人才2.2万人、科创企业170家。

  在杭德同城的基础上,德清还坚持全域统筹,通过“平台组团、空间串联、功能整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杭州二绕为骨架,布局“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全域整合出五大青创社群、九大共富片区组团,15分钟服务圈覆盖96%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升级,并非导向“城市兴而乡村衰”的格局,而是为了更好地辐射带动乡村。如果说城市是“引擎”,城乡融合就是“纽带”。

  今年,浙江提出“强城、兴村、融合”。“强城”,要发挥杭甬“双城”引领作用和都市圈、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做强省域中心城市,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融合”,要以缩小“三大差距”为目标,构建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支点的支撑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乡发展。

  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城乡供水、污水、用能等六大一体化工程。在公共服务方面,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山区海岛“县中崛起”行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县域医共体建设,分层分类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以城带乡,将加速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山福镇田野风光。山福镇供图
 

  “城乡融合还需要体制创新突破。比如,健全城乡一体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机制,对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适时依法依规调整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省发规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祝立雄说。

  据悉,浙江正在编制《加快推进浙江特色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部署三年工作任务、列出改革事项清单,让浙江城市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科创策源力、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未来的城市,不仅有高楼大厦构成的“骨骼”,更有内涵式发展铸就的“灵魂”,让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来源: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 周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