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道教如何“走出去”?

时间:2021-12-03 10:32:21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海口12月2日电 题: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道教如何“走出去”?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张茜翼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之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中国正在加大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如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搭建中外交流的桥梁?多位中国宗教界与学术界人士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分享其独到思考与实践。

  道教蕴含中国社会文化基因

  鲁迅称道教是“中国根柢”,蕴藏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老子研究院首任院长詹石窗介绍,道教一词在先秦时期已出现。道教即以道为教。早先的“道”有首领、平安等意。春秋时期,老子在延承古代“道”的本义前提下,以“道”为宇宙演变的源头。把“道”称作“天下母”,体现了大爱的情怀。“道”化生万物,就要爱养万物,扶持万物生长。

  汉代以来的修道者汲取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建立了以感恩、祛病、健康、长寿为核心精神的神仙信仰。经过长期发展,道教的神仙体系成为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信念。其中的“敬天法祖,慈济利生”精神至今深植中国社会基层。

  詹石窗说,道教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身国共治、修己安人”的智慧一直为国人崇尚。随着历史发展,道教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政治、艺术、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天文历算、自然保护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圣地武当山。中新社记者 卢家亮 摄

  道教的真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认为,“道法自然”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之一。

  “首先要敬畏天道,其次要崇尚人道。道教思想的精髓正是把天道跟人道形成有机结合。”陈进国说,敬畏自然,崇尚自由,推行“人的平等”,这是道教思想中现代性的体现。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陈进国阐释“圣人不积”即“不占有”。这一理念提示人们对万物要抱有敬畏之心,这是道教中最具普世性的智慧。“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当前人类面临疫情、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现代社会发展应可从道教理念中汲取智慧。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80寿辰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即来自《道德经》的启示。

  陈进国表示,“和”是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不同文化能够彼此尊重、互不冲突的根本保证。弘扬道教文化中“多元和合”的思想,对于解决因宗教文化对立而产生的国际冲突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所在。


2007年12月,观众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名为《老子》、以“道德经”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前感悟研究作品真谛。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道教在海外传播广泛

  詹石窗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道教信众逾500万人,主要在亚洲。在东亚、东南亚,各种道教庙宇很多,承载了宗教祭祀、族裔商事等多项功能。

  道教信仰对日本文化也有很深的影响。日本道教协会在全国发展有10多个道学院,搜集了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经典。

  韩国大巡真理会是由韩国人赵鼎山创立于1925年的“无极道”发展出来的新兴宗教。它信仰的主神以及它的教义同中国南宗道教一脉相承,信徒超过百万人。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一波的海外人士慕名前来学习道教。在成都青城山、凤凰山就有外国人来拜师。回国后他们成立道教协会。”詹石窗说,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友好人士也来学习。中国道教天人合一、尊重生命的理念,符合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


2012年4月,32个国家近60位驻华使节来到道教名胜青城山,学习太极拳,展开一场文化之旅。图为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指导使节们的手势姿态。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道教“走出去”的文化自觉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徐以骅认为,在历史上,宗教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先行者和主导者的角色,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就是很好例证。在当下,宗教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相当独特且难以取代。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方面,道教有自己的作为。

  他分析称,与文化交流一样,宗教交流近代以来也是被西方国家所主导的领域,在全球地域上呈现出从西到东或从北到南的单向流动。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各大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心转移和第三世界的宗教崛起,欧洲、美洲、大洋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单向宗教输出已逐步让位于六大洲之间的宗教互动,这对中国道教“走出去”是有利的。

  陈进国建议,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因时而宜、求新求变的同时,要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是自我封闭或自我欣赏,而是给当今世界提供借鉴思想,推动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更友好地对话、互赏、交融,达成一种‘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识。”

  在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不同文明、国家、民族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方式,而宗教对话则是跨国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内容。徐以骅说,中华民族具有注重取经而非传教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基因,这就决定中国宗教的对外交流,强调“文以载道”和“人文化成”,减少跨国交流的阻力和政教冲突的可能性,为国际宗教交流提供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选择方案。道教在中国对外文化关系中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呈现和更充分的认可。


2007年4月,国际道德经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各地道教界道长们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上表谢恩)﹐祈愿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心和善。中新社记者 王丽南 摄

  道教“走出去”的实践

  詹石窗在40多年的道教研究生涯中,多次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2018年,他作为文化顾问,随同中国道教协会赴日本参加“真武大帝”安座开光典礼,深感道教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近十年来,中国道教界也在为道教文化“走出去”而不懈努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道教学院院长张高澄道长是美国爱荷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精通英文,视野开阔。他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出访多个国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全世界。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2016年出席由以色列外交部、美国犹太人协会与世界宗教领袖联盟联合举办的“宗教与文明”大会,为大会写下《世界和,同欢聚》主题歌。2018年,海南玉蟾宫组织道医、书画家、武术教练等人员参加海南省侨联“亲情中华”文化交流活动,在老挝、缅甸等缺医少药的地方免费送医送药,交流书画、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赢得当地华人华侨的赞扬。


2018年,海南玉蟾宫组织道医、书画家、武术教练等人员参加海南省侨联“亲情中华”文化交流活动,在马来西亚海南会馆和当地华人华侨展开交流。中新社发 海南玉蟾宫 供图

  道教典籍“走出去”也是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詹石窗介绍,《道德经》是被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一本中国典籍,它的印数在中国典籍海外传本中首屈一指。詹石窗说起自己参加中国与奥地利建交45周年纪念活动时的场景:看见奥地利一些外交官把袖珍本《道德经》放在口袋里,随时翻阅。

  道教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詹石窗建议,可以探索以器载道,在陶瓷、服装等用具上印上道教典型符号传递出去;以乐载道,创新道曲和道舞艺术,让东方传统文化以表演方式走出去;以文弘道,翻译更多道学经典介绍到海外。

  他强调,“更重要的是,道教界要注重人才培养。练好内功,把道教里打动人类心灵的东西挖掘出来,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传播出去。”

  陆文荣说,南宗道教对外文化交流的经验证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

  【受访者简介】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老子研究院首任院长詹石窗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詹石窗,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首任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国著名道教学研究专家、宗教学专家、易经研究专家。在学术研究领域以道教与易经关系、道教文学研究见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摄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研究。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徐以骅在2021年10月于海南举行的宗教相关论坛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摄

   徐以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高校智库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社会、中国基督教史、美国宗教等。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 本人供图

    陆文荣,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近年来,凭借南宗道教自身特点和地处海南的地理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东南亚开展人文交流,借助道教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