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广雕一粒“鬼工球”,内里“乾坤”知多少?

时间:2023-07-17 10:25:39来源: 意大利侨网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7月11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五),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广州7月16日电 题:广雕一粒“鬼工球”,内里“乾坤”知多少?

  ——专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阮华端、助理馆员易娜

  中新社记者 程景伟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中期象牙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套球,是广作牙雕代表之一。构思巧妙,工艺精深,制作繁复,神工鬼斧,故有“鬼工球”之称。

  这一文物有何不凡之处?以象牙球为代表的广作牙雕,如何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入西方?广作牙雕当年为何受到西方青睐?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阮华端、助理馆员易娜,进行解读。


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象牙球“清中期象牙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套球”。陈骥旻 摄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清中期象牙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套球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

  阮华端、易娜:清中期象牙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套球(以下简称“象牙球”)为1961年11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广东省博物馆的文物,以多层镂空套雕技法镂雕而成,牙球表层雕饰宝相花、蝙蝠和八个上下对称的团寿纹。内部由一层层的套球组成,多层镂空,雕饰繁复的几何纹,玲珑剔透。透过球面的四个圆孔,可看到球的内部层层相套,每层均可灵活转动;上端有耳可作悬挂,下端系以绳结、穗子。


象牙球“清中期象牙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套球”。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清中期广作牙雕的杰出代表,“象牙球”的珍贵之处体现在哪些地方?

  阮华端、易娜:第一,这件“象牙球”反映出清代广作牙雕的高超水平。清代是牙雕的繁荣期,京作、苏作、广作牙雕各具特色,象牙球集中体现了广作牙雕的特点。第二,精镂细刻,玲珑剔透,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每一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三,这件“象牙球”层层相套达十一层,且每层均能自由转动,是目前所见清代象牙球中套叠层数较多的作品,是研究象牙球的重要实物资料。

  1793年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之一约翰·巴罗(John Barrow)在《中国行记》(Travels in China,1802年出版)中写道:“在中国人擅长的机巧艺术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象牙雕刻。在这项工艺上,他们真是无人能及……用一象牙球来镂雕,在小于半英寸的洞中,雕有九到十五层的球,一个套一个,皆可转动。”


易娜展示象牙球“清中期象牙雕福寿宝相花十一层套球”。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广作牙雕是如何兴起,并随“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入西方的?

  阮华端、易娜:距今2000多年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曾出土5根来自非洲的原支象牙,长度在120到160厘米之间。唐代广州象牙进出口贸易繁荣,诗人王建的诗句“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出自《送郑权尚书南海》),描述了当时的贸易情景。近年广州城市中心考古中,在唐至五代的地层发现有雕刻精细的牙质外国人头像,或为一枚印章。当时广州市区逐渐形成买卖象牙货物的专业集散地,老城区内至今保留有“象牙街”名字的旧街道。


象牙雕“五羊仙子贺八景”摆件吸引游客。陈骥旻 摄
 

  随着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的开启,广州日益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起点,同时欧洲正掀起一股“中国风”(Chinoiserie),广作牙雕制品随“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入西方。匠人根据外国客人需求生产相应商品,如扇子、名片盒、家具及各种器皿。就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所见,外销欧美的广作牙雕制品有象棋、折扇、多层套球、梳妆盒、缝纫盒、提篮、名片盒、信插等,不胜枚举。

  19世纪中叶始,工艺精湛的象牙制品成为外国博览会的常客,从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的照片上能看到象牙提篮、象牙塔、象牙龙船等象牙制品,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广州牙雕艺人翁昭凭着25层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荣获金奖。


工艺精湛、价值百万的象牙扇吸引参观者。汤彦俊 摄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17至19世纪广作牙雕的外贸,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包容、互鉴的结果?

  阮华端、易娜:17至19世纪广作牙雕的特点是雕工精巧、随形施艺,擅长结合透雕、浮雕各种工艺。外销工艺品更显精湛技艺,同一器物上会采用不同材质或工艺,器型和纹饰上中西融合,并吸收最新外来技术。见证广作牙雕外贸中各种文化碰撞、包容、互鉴的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鬼工球”之外,还有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象牙透雕徽章纹佛手钮提盒,它采用拼接技艺制成,相似器型曾在费城博览会上出现。该象牙提盒盖面和盖身以透雕拉丝为地并饰西洋缠枝花卉的牙片组合而成。此提盒牙片至薄处不足一厘米,即所谓的刻纹如丝、微如毫发,至今仍令人啧啧称道,难以用机器制作。


十九世纪中期象牙镂雕山水人物纹八角四兽足针线盒吸引参观者。周毅 摄
 

  外销象牙透雕折扇也是广作牙雕高超工艺的又一极大体现。受到18世纪欧洲洛可可风格影响,外销象牙扇构图新颖繁缛,工艺制作和雕刻日趋复杂,出现深雕花卉枝叶图案、镂空格子纹和垂直牙丝补地以及西方盾形纹饰,补地采用精湛的垂直拉丝工艺,主体图案效果凸显。

  由此可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除为广作牙雕带来加工原料外,也为广作牙雕技艺的创新带来了灵感和需求。一方面,广州工匠在制作牙雕时,既受到西方近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也有适应、满足外商需要等因素的考虑。由于汲取了西方元素,广作牙雕才能在技法、风格上自成一体,才能中西合璧、独领风骚。另一方面,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量的西方人得以接触到精美的牙雕制品,既满足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好奇心,又影响了西方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


扇面为19世纪欧洲港湾风景图的象牙折扇。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从1989年起,联合国禁止象牙贸易。中国政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以象牙为原材料的广作牙雕,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寻找传承发展这一千年技艺的新路?

  阮华端、易娜:中国全面禁止象牙贸易,对推动动物保护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由于广作牙雕以象牙为原材料,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后,广作牙雕技艺的传承面临考验。

  现今,广作牙雕非遗大师利用牛骨、骆驼骨等材料,继续发展传承牙雕技艺,将这一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广东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和机构,着手开展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旨在通过口述史等方式保留牙雕技艺资料。

 

【受访者简介】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 阮华端

广东省博物馆助理馆员 易娜
 

  阮华端,研究馆员,现任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艺术与民俗》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文物收藏、研究及展览策划。主持或参与《南邦文物——广东传统工艺展览》等展览10多个。主编或副主编《中国木雕——广东卷》《异趣同辉——清代广东外销艺术精品集》等书20多种。

  易娜,广东省博物馆助理馆员,从事馆藏象牙等藏品保管、研究工作,参与多项展览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