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时代越是向前,教育的作用就愈发显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就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鉴于有此法律依据,特对中国教育体系的相关设计提出重大改革建议,供教育部和国家软实力系统的决策层参考。
一、教育要发挥“育人”和“化人”双轨合一的功能。中国的教育设计(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四级学校),只有育人的功能。而日本从小学开始,就将育人与化人两大功能同步推进,也就是说,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年中,我们的“教育”要向“教化”升级。小学和初中的9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审美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决定性的9年,这个时期,我们的教育如果只有“育人”的功能,我们的下一代潜移默化中就只会形成被社会保护的意识,觉得自己在这样的氛围中根本不需要去创造成果,这样的潜意识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是“毁灭性”的。这一指导思想的调整属于战略层面的工作,明确了这方面的意义之后才会有下面战术层面的具体布局。
二、如何发挥“育人”和“化人”双轨合一的功能。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日本对儒家文化的守正创新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儒家所提倡的“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在其国民教育体系的设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一体化的设计,才能让孩子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社会实践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让知识升华,激发孩子用知识来参与社会实践的潜能,潜能的不断提升,最后形成的一定是社会责任感。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的设计,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深入挖掘、梳理本地的社会实践课的优质资源。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对孩子最好的理工课启蒙教育,对我们培养理工科人才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深入贯彻“教文体融合”的教育理念。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各级学校中倡导“体教融合”,其实,“体教融合”还是不够的,最完美的形态是“教文体融合”。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四级学校都设有法定的“文化部”和“运动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除了参加各门知识课的学习外,必须在“文化部”中选择一个文化社团加入,同时,必须在运动部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是体育课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竞技能力、团队精神、纪律观念、自律能力和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体育精神。可以说,“教文体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日本“教育文化”旗下的“校园文化”分支体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真正支撑“教文体融合”教育理念顺利贯彻的恰恰是我们经常讲的“以兴趣为导向”——在“教文体融合”中,让孩子自己主动寻找人生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被动地由家长和老师帮助选择人生的方向。日本国民的文明素养为何高?他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已经在校园内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主线,这条主线已经完美吸附了审美观和价值观。有这样一条主线的作用,一个人在成人以后,社会责任感就会在行为规范中得到体现。
结语:
选择性地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加以本土化改造(中国化)后为我所用,绝对不是“崇洋媚外”。改开初期,经济上我们全面学了日本,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早已经甩开日本,很多人不愿意再学日本了,当然,这里面还有民族仇恨的因素。然而,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该学的恰恰就是日本,这是因为,日本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而且以传承中华文化为荣,日本经济腾飞之后文化的发展推行的基本上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套做法,特别是在文化供给侧领域。我们可以不学日本如何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战后日本如何实现文化现代化和推行文化治理,对今天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就像今天中国足球界已经领悟到学日本是最简单、最科学的追赶之道。
新的时代,举国上下还要认识到文化高于教育,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需要建构支撑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文化”体系,文化强国建设,已经包括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容。
(执笔:培康,意大利侨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