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推到公元2014年的10月29日。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奇葆同志出席了“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当天傍晚,看到新华网的这个报道,我是很激动的,“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这九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官方的正式报道中。
但是,之后的几年,在官方的任何表述中,“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一说就不再被提及了。于是,我专门通过微信语音留言,请教了中央党校文化研究的顶级专家。专家给我的回答是,中华文化随中国经济一起实现现代化的话,给西方的压力会更大,我们当然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但需要适度的低调。
当时,我部分认同了专家的观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继续探寻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目标路径。通过长达5年多的研究,我梳理出两大独立的观点,供理论界参考。
第一,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是文化应用的现代化。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指中华文化思想的现代化,中华文化中“阴阳合一”“天人合一”“中和中庸”和“修身克己”的思想,渗透至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表现之中,并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从一个角度来看,这四个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在传承中找到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挖掘当代价值,也就是守正创新。
我们都知道“仁、义、礼、智”是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孔子以“仁、义、礼”构建礼治秩序,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中期以后,新儒家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学派,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今天的中国,基本价值规范仅限于“五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但是,有识之士提出,我们今天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有创新和完善的空间,比如,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法治”本身已经包括了“公正”,所以,能否将“公正”改为“奉献”……
我们认为,中华文化在应用层面有效推进现代化,必须做好一项基本工作: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如何在新的时代如何科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有了这一纲领性的指针,如何在应用端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才有理论依据。
第二,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主要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次被提到“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前,这是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一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文卫体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总书记在这里提到的文化,基本上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关,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和重要战略行业文化的总称,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高度。文化,在这个维度,完美地回答了与经济的内在逻辑关系。
疫情期间,我们在研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曾提出一个“四梁八柱”的概念,即“科学文化”“教育文化”“金融文化”和“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四梁”,“八柱”是指“社会文化”“健康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消费文化”“企业文化”“艺术文化”等。这些支撑不同行业、领域发展的文化分支体系,表面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多大关联,事实上,这些文化的发展,依靠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这些分支体系一旦确立,就需要理论体系和发展纲要的双重支撑,在理论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肯定是无处不在。
置身全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当代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与经济的对应行业可以说是相应相随,是一个混合体。新的时代,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经济+文化”的混合体,相对于“经济”单一体,这样的混合体优势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更是建构完善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执笔:培康,意大利《侨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