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万果:如何推进藏学学科“三大体系”建设?

时间:2023-08-16 09:20:03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如何推进藏学学科“三大体系”建设?

  作者:万果(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

  随着中国藏学的发展,原本是舶来品的“现代藏学”概念,当下在中国特有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现实语境下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藏学研究。现今学术界对“藏学”概念范畴的精确界定依然在讨论,部分涉藏研究成果的学科归口划分仍在完善过程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要性,既证实了中国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和完善之客观需求的现实存在,也是中国藏学“三大体系”建构的方向指导和理论依据。

  何为“藏学”?

  一般语境下,藏学有时被笼统地概括为所有涉藏研究及现实问题讨论的统称,但这种概括通常是基于人们习惯性的判断而非规范性的学科概念认知。藏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过去曾基于各种参照标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藏学进行各种二元概念组形式的划分。

  我认为,狭义藏学以传统“十明”学科和藏语文为核心;广义藏学则归口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在学理范式上采用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理框架,具体是指涉藏研究内容中属于历史文化范畴的内容,和藏学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其他学科交流交叉而产生的一些新学科知识内涵,诸如在文学、语言、历史、宗教、地理、医药等学科中涉及历史文化现状及发展的部分。广义藏学在研究上突出现代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研究方法上突出拓展性、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与学科系统的发展,催生了对该二元概念组进行重新定义和范围拓展的需求。因此,在延续狭义藏学传统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将角度更丰富、视野更宽阔、范式更多样的跨学科涉藏研究,包括涉藏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研究、民族关系研究、历史上的族群交流及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内容,纳入广义藏学范畴内。


布达拉宫与雪山倒映在拉萨南山湖面。江飞波 摄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藏学研究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定挑战。因此,中国藏学学科体系建设尤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藏学学科的价值体现在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藏学由其哲学思想、生态理念、人文精神等主要内涵支撑起来,具有独特的学术性、理论性、庞大的知识体系,能够与其他文明和学科体系相衔接。在此意义上,藏学学科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藏学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学术研究和实践层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面向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意义。

  当代的中国藏学研究,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而存在的。对现代学科而言,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二是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化体系的知识系统,必须遵循学科内在的知识逻辑;三是必须有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

  藏学成为一个学科,就是因为具备了这三个基本要素。在学科研究对象方面,藏学具有丰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在学科理论体系方面,藏学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十明”学科将知识技能组织成为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藏学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与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和可持续发展的适配性赋予藏学学科以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知识生产方面,藏文典籍文献及文化实体产物等使藏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证性和客观性,能够进行可持续的知识再生产。

  基于此,藏族文化内涵的丰富程度超越了片面的民族研究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大量的藏文典籍、文献及史料等文化产物和完整的“十明”学科体系、系统的伦理及哲学理论体系,共同使藏学学科具备了成为一个学科的必需高度和必要条件,也使广义藏学视野下的文化研究在一般民族文化研究中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和突出的重要性。


西藏拉萨,观众正在欣赏展览中的唐卡。李林 摄

  何为藏学的双重属性?

  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藏族历史文化、涉藏事务、涉藏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族群关系、区域历史等多方面内容,这决定了藏学具有民族属性。但学科属性与民族属性在逻辑层面的混淆会导致藏学研究当中的民族叙事覆盖学术探讨,混淆了藏学作为一个学科所需满足的先决条件。在广义藏学与狭义藏学的二元概念组坐标系视域下,藏学既表达学术研究的对象、视角和方法,也表达学科系统下的知识结构、文化内涵以及系统建构基础。因此,藏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宏观学术生态下,是一个同时具有学术属性和学科属性双重性的概念。

  藏学的学术属性主要表现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话语系统当中,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涉藏研究,其主体多以专门的研究机构及涉藏问题智库为代表。藏学的学科属性,则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导向的学科建设话语系统当中,其核心围绕着藏学的学科结构、学缘逻辑、梯队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是以高校为主体。

  在涉藏研究内容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历史及文化研究部分属于藏学学科范畴,而其本身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研究的专业性,因而在学科归口上属于其他学科。典型的如工巧明、医方明,其具体的知识理论体系和专业技术,从内容上分别应当归口在建筑学和医学,但藏族建筑文化与藏医学历史文化则为藏学学科所关注。在此意义上,藏学的学术属性和学科属性两者间,应当存在互补与相互支持,同时学科建设应当成为学术研究的来源和保障。


西藏拉萨,观众正在欣赏展览中的唐卡。李林 摄
 

  如何推进藏学“三大体系”建设?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中国藏学研究“三大体系”的系统发展与建设完善,“三大体系”建设主体是学术研究梯队,而学术梯队形成主要依赖于藏学学科体系建设。能够服务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善人才培养,除了需要场所和平台之外,还需有教材体系、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这些均是高校需主要承担的任务。学科体系建设需要规范严谨的学科归口标准。在高校,尤其是一些有一定传统学科优势和基础专长的民族院校,其藏学学科建设任务是以学科为导向的,因而学术研究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是这一部分高校的首要任务。在培养方案设置方面,藏学学科的优化方向应当侧重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


“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杨艳敏 摄
 

  藏学学术体系建设依赖于规范、科学的学科体系。在现实视野下,学术体系是当前中国藏学“三大体系”建设中,涉及较为宽泛而结构相对完整的一方面。藏学学术体系已超越了简单的民族文化研究,而是在不同学科范式下,其学理和方法论的层面互相关联,学术成果构成互证与相互反馈的回路网络,并建立了具有一定学术界共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且广泛地体现在成果发表、学术互动、科研立项及学术成果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话语体系是在学术体系与学科体系建立完善并形成良性正反馈作用的基础上,对学科核心理论、思想观点、意识导向等方面一种系统性的表达。现实导向性是中国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故中国藏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决定了中国在国际藏学领域的话语权,也关涉中国藏学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地位和规范性。藏学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依赖于规范的学科体系和扎实的学术体系。在具备学术体系的基础、依托学科体系的良性反馈而形成学术体系的再生产系统后,藏学的话语体系得以生成并在诸多方面发挥作用。

  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涉藏研究相关学科已完成了相当程度的人才培养与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国藏学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需以广义藏学和狭义藏学概念界定来明确藏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突破局限的民族叙事,通过规范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梯队建设,实现藏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与历史责任。而在未来的藏学学科建设当中,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应在藏学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藏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平台和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

  万果,藏族,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民族学、哲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科规划评奖入库专家;四川省逻辑学会副会长;兼西藏大学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青海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青海民族大学宗喀巴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等。现任西南民族大学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