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民(作者系中国主流媒体高级记者)
他是首届百花奖、金鸡奖最佳导演,他在世界影坛获奖无数,他被誉为当代电影大师、划时代意义的著名电影导演,他就是谢晋。
今年11月21日,是谢晋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他的家乡——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已在着手准备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小镇街道两边谢晋导演的电影海报随处可见,谢晋祖居和故居也已修葺一新,镇上早年的粮站也已改建成谢晋电影陈列馆。
百年纪念期间,作为家乡的浙江,活动也精彩纷呈,主要有“致敬谢晋”——谢晋百年系列活动将包括谢晋青年电影盛典、谢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与时代同行”电影发展主题研讨、谢晋经典电影回顾展、寻访谢晋足迹故乡行4项主题活动,以及谢晋系列文化丛书首发式、谢晋电影艺术图片展、致敬谢晋青年电影广场落成仪式等多项配套活动。当地相关部门可谓是动透了脑筋。
时值百年诞辰纪念,有关方面找到我,想让写一点与谢晋导演交往的故事。其实对于谢晋导演,作为同乡的记者,翻阅厚厚采访本,往事历历在目。
谢导既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熟悉的是,与谢晋二十多年交往中,我熟知谢导是一位划时代意义的导演,也是一个爱家乡爱到骨子里的人,更是一个爱孩子的伟大父亲。所谓陌生,我至今也不知道,谢导面临许多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人生之悲痛,却平时依然能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甚至最后一个人在家乡酒店俏俏谢世。
谢导仙逝,至今算来也快15个年头了。至今我还记得,谢导去世的消息,是我在出差途中,老乡打电话告诉我,我起初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后来,从中央电视台屏幕滚动播出的新闻中得到了确认。我一时脑子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谢导最后永远定格在他深爱的家乡,这到底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至今至少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个迷。
据公开资料称,谢导于2008年10月17日傍晚抵达上虞,是因为回老家参加母校上虞春晖中学百年校庆。谢导是因心肌梗塞猝死在老家。18日早上7点40分左右,谢导下榻的酒店服务员发现他已停止呼吸,享年85岁。前一天还是从上海乘车到老家上虞,第二天早晨却是抛下低智的女儿和弱智的儿子,及病重的妻子撒手人间,阴阳两隔。这人间的悲剧,至今想起来还是哪样让人痛彻心扉。
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导演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他做了多少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且这些还能深深烙在人们记忆里。
1923年11月21日,谢晋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谢家塘镇的一个书香世家。谢导的祖父谢佐清是上虞杰出乡贤,父亲谢春溥是个会计师,母亲陈振美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四小姐。谢晋的母亲喜欢看戏,乡中每有社戏演出,她从不缺席。幼年谢晋总是被母亲带到戏台前,这个变幻的舞台就是他的艺术启蒙。
8岁那年,谢晋随父母迁居上海。上海的电影院每天都放好莱坞电影和各种国产电影,这让谢晋的母亲找到了新的消遣和娱乐方式。于是,母亲带着谢晋,一起看了《渔光曲》《姊妹花》《大路》《天伦》……在这一次次的观赏和想象中,谢晋的心中埋下了电影的种子。
谢晋一生在电影上建树非凡,执导影片20余部,获奖无数。他的成名作是《女篮5号》(1957)、《红色娘子军》(1962)、《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秋瑾》、《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1984)等。
尤其是《牧马人》到《高山下的花环》、再到拍《芙蓉镇》,再到后来的《鸦片战争》,谢晋的电影,总是引来一片赞誉。他的电影影响了一代人,他不愧为一代著名导演,也不愧是划时代意义的一代艺术大师。
爱家爱乡爱到骨子里
作者与谢晋一起探讨乡贤聚会策划
与谢导在电影界的杰出成就对比,可不可以用老天妒忌来形容谢导的一生,因为他的家庭着实令人心酸。
谢导有四个小孩,最大的女儿,虽然智力低一点,但能自理,是至今唯一在世的谢导的后人,大儿子谢衍属于四个孩子最有出息的,但还是英年早逝,走在谢导前面,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之大悲。后面二个儿子,平时叫阿三阿四,是智力低下,缺少自理能力,阿三也走在谢导前面。而阿四,在三年的疫情期间也走了。
谢导曾经和我说过与两个智障儿子的感情,这两个儿子,虽说,智力跟几岁小孩一般,但对谢导的感情非常之深,谢导拍摄忙,应酬多,常常很晚回家,而兄弟俩人,总是等到谢导回家才肯睡,无论有多晚,都要等着他,只有爸爸平安回到家,他们才会放心睡觉。哪年,老三生病,谢导一直陪伴在身边,他知道,儿子的智力残疾,父亲有责任,所以,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这两个儿子身上,每年春节来上虞总是带在身边。后来阿三因病去死,谢导非常悲痛,那些日子里谢导推掉许多事,闭门多日整理阿三的遗物。因此,说起钱,谢导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多么希望自己能留点钱,他百年之后,让儿子们有更好的生活保障,这也是谢导的心病,更是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因此平时,谢导非常节俭,除了喝酒,谢导算得是一个节俭的导演。
用“屋漏偏遭连阴雨”来形容谢导离世前的日子,我觉得一点不过。2008年8月,听说谢晋大儿子去世,我内心非常难过,也曾试图打电话表示慰问,总是没有打通,打给秘书告知谢晋已经好久没有来上班了。
其实,屈指一算,谢导去世仅仅是其大儿子去世不到二个月时间,老人自从大儿子生病后,情绪一直低落。他曾经说过,他大儿子是他惟一的希望,希望他能创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父亲的名望太高了,大儿子谢衍后来作为导演,成绩普通。谢衍患肝癌期间,谢导和夫人一直陪在身边,直到谢衍去世,谢导闭门谢客多日,一直未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
经历了两个儿子去世伤痛,作为白发人送黑发人,其残酷可想而知,心灵的煎熬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谢导夫人徐大雯老师由于过度悲痛,在儿子安葬后突然倒下,住进了医院,最后靠安装心脏起搏器才挽回生命。据说夫人住院时,谢导在ICU监护室门口,不停敲打玻璃门,叫着夫人的名字。就在谢晋赴母校春晖中学参加百年大庆时,徐老师刚出院。这次谢晋是没有人陪同去上虞参加春晖校庆的,可以说,这是认识谢晋以来,第一次知晓他一个人赴老家的,说来人生就是这样巧合,一位电影界国宝级的人物就选择在老家悄悄地离开了。
如今,谢晋导演家唯一留在人间,也就是哪智力稍有点缺陷的大女儿了,算来也已经76岁了,据悉,谢庆庆嫁给一个普通工人,而老公对她爱护有加,但也是遗憾的没有孩子。
记得有一年春节,在与谢导交流,聊到家庭时,我非常幼稚地问谢导“从您的家庭,您如何看到人生?”,谢导沉默了好久,没有作答,但从他的眼神中,明显感到充满着坚强和乐观,扭头一刹那,我看到了他眼眶里还是包含着泪花,相信许多心酸或许只有他自己明白。
作为一名大导演,谢导非常平易近人,只要家乡人开口,他都会尽力而为之。家乡的事,谢晋也总是力所能及帮点忙,家乡在上海举行团拜会,如果没有重大特殊情况,谢晋总会出席。
哪一年,我与时任上虞卧龙大酒店的总经理陈秋强一起探讨如何开发乡贤文化,考虑成立乡贤研究会。作为乡贤,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谢导。哪年春节,我们想在乘这个节点在卧龙酒店举行乡贤研究会成立大会,那晚我与谢导通了电话,告诉他,我们想去谢塘镇拜访他。第二天,我们向他汇报了这次乡贤研究会成立大会相关安排,谢导爽快并满口答应一定参加成立大会。这样的我们悬着心终于放下了,在成立大会上,谢导热情洋溢的发言,受到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把大会拉向高潮。
爱电影胜过爱自己
认识谢晋导演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还在当地县级机关工作,谢晋导演每年总要带着一家人来上虞老家过年。每逢这时,我们总是要赶到他的老家上虞谢塘拜望他。每每看他,虽说匆匆忙忙,但谢晋给我的感觉一直非常忙碌,回家过年还开夜车工作到深夜。
每每去拜访他,我还没有坐下,他就不停地向我介绍自己下一年的打算,还不时拿出一本本明年准备开拍的剧本,这样的场景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谢晋曾经多次和我谈起过他的电影创作,他说,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电影的风格,他是个急性子,做事风风火火,未进家门,先闻其声,响亮的嗓音,总是落地有声,充满激情。记得那年他把《芙蓉镇》拿到家乡来试映,适逢他的母校70周年大庆,带来不少著名演员,不论是他在母校的发言,还是他和演员们有说有笑,喝酒时你一杯我一杯的场景,都能让人感觉谢晋个人独特的魅力。
或许谢晋这一生有许多遗憾,我所知道的有一个“永远的遗憾”发生在南京。那就是中国的“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的搁浅,最终没有拍成。记得有几年的春节,谢晋依然来家乡过新年,我也依然去他老家拜访,谢晋总会拿出一本《拉贝日记》,然后,与我畅谈筹备拍摄《拉贝日记》的想法。
《拉贝日记》完全可以说是谢导筹拍时间最长且没有拍成的电影。谢导曾经告诉我,1998年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筹拍电影《拉贝日记》,请谢晋来当导演。后来还为此开了新闻发布会,这个事情谢导可以说倾注了大量心血,不过很遗憾,这个电影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记得著名电影人陈国富当年亲身参与了整个事件,他曾经说过“可以说这是谢导一生的遗憾”。陈国富说,2005年,当谢晋带着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来南京演出时,他还召集了《拉贝日记》的编剧著名作家朱苏进(谢晋作品“鸦片战争”编剧),在谢晋的房间里喝着酒和茶。在这个聊天中,谢晋再次提到了《拉贝日记》,“多年来,谢导从未忘记这个未完成的情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一个痛。”陈国富说。
至今我还记得谢导向我解释过:“《拉贝日记》出版之后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先出了中文版,接着是德文和日文版,日文版在出版时将其中最恶劣和最残暴的部分删掉了。中国曾有两部拍类似题材的电影,一部是《屠城血证》,一部是《南京大屠杀》,但都不成功。因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太难拍了。比如成千上万人被枪杀砍头的镜头,或是长江里尸骨遍横的场面,拍摄难度是相当大的,仅是将一张当时的照片复原都是非常难的。同时,拍摄所需资金也是非巨大的数字。而现在我们的发行放映存在很大问题,成本回收是个大问题,《鸦片战争》拍摄花了1000万美金,现在还有1000万元人民币的投入没有收回。所以要拍这样一部大片一定要做总体的规划,考虑到销售和回收成本。也有美方要与我们合作拍这部电影的,不过也没有结果。”我知道,直到哪年在老家离开人世前,谢导也没有放弃拍摄这部电影的计划。
在他上海的办公室,我曾经多次去看望他。晚年的谢晋其实有许多事已经力不从心,虽然有很多好的设想,但后来都未能实现。然而,当今中国电影事业的现状,着实让这位80多高龄的老人难过。记得前几年,我去看他,他拉着我的手说,你去看看,现在中国最火的是美国大片,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是最危险的,为什么我们进口这么多美国大片?为什么现在中国青年都喜欢看美国大片?为什么我们的影片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中国到底缺了什么?老人越说越激动,我无言相对。
爱酒爱到是酒仙
作为一代导演,谢晋的许多习惯也无不突显出他的个性特点。比如说起酒,谢晋可谓是个酒仙。记得谢晋夫人徐大雯老师,曾经和我开过一个玩笑,她说,如果有一天谢晋要动手术,恐怕不用麻醉了,因为他体内的酒精足可以麻醉了。当然这是玩笑,但确实也说明谢晋爱酒。上虞东关有个酒厂,原来叫越红酒厂,后来改名为女儿红酒厂,为改名打了许多官司,当改名成功后,谢晋非常高兴。他要大儿子谢衍专门拍摄了一部电影《女儿红》,这也是周迅的处女作。谢晋特别喜爱绍兴酒,在绍兴酒中,他更珍爱女儿红,因为女儿红蕴含着非常浓厚的绍兴文化。在绍兴有这样一种风俗,女儿出生的那天,父亲要准备几坛酒,放入地窖,到女儿出嫁那天,地窖里的酒就成为女儿出嫁的喜酒。这名字既含意深刻,又听着响亮,着实让谢晋着迷,因此他决定让儿子拍摄这部电影。虽然电影在国内影响并不大,但可见谢晋对酒的挚爱。
其实谢晋爱酒的故事不胜枚举,他每年春节回乡过年,总是要把别人送给他的酒埋在地窖里,然后几年后,再取出来喝,陈年绍兴酒打开那刻的浓浓香味,在谢晋的口中说出来,格外让人回味。谢晋说,他从来不喝朋友当年送来的绍兴酒,那时味道不浓,喝起来像白开水,而是深藏地窖,过几年再打开喝,这样既可以不忘老朋友,又有绍兴黄酒特有的陈年香味。岁月蹉跎,喝着朋友送来的酒,按照谢导说法,思念之情就像浓浓酒香一样,油然而生。
谢晋特别痴迷绍兴老家的诸多传统,他的许多想法和行为,在他的家乡谢塘,让许多当地村民无法理解,尽管如此,谢晋还是每年春节,依然做着那些事。每当有客人来,他总是喜欢介绍他的许多爱好,比如他在老家房子里做饭从来不用煤气,因为他要把烧饭后留下的柴灰煮粥。先把米放入一个陶罐中,密封后深埋进柴灰中,第二天早晨起床,扒开柴灰,打开罐头,米粥的香气扑鼻而来。这种绍兴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传统做法,在绍兴民间早已经失传,但谢晋却乐此不疲。
二千多年先贤孔子曾经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次为了写这篇纪念文章,我也在思考谢导人生。谢导人生,让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时常在想,人的一生,回望时,为什么许多似乎都在冥冥之中,命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谢晋奋斗了,作为一代划时代意义的导演,他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但作为人生,或许晚年的谢晋想过,如果人生能重来,哪会是如何选择呢?许多只能留给后人去思考罢了。我不是位完全“宿命论”者,我也知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懂得人需要有理想,理想需要奋斗,奋斗不一定成功,但不奋斗肯定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