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坐标丨微短剧“乘风破浪”正当时

时间:2025-07-29 20:30:35来源: 意大利侨网

 

        从萌芽到跻身行业顶流,短短数年,微短剧就重塑了影视行业的生态格局。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表明,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攀升至505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34.3亿元。

  近些年,浙江通过创作、制作、推广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微短剧与多领域深度融合。杭州临平、余杭、钱塘,衢州衢江,湖州南浔,嘉兴桐乡等新兴区域加速崛起,微短剧布局多点开花,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浙里微光·微短剧+”创作计划赋能学法、戏剧、文旅、美食、科普、非遗等千行百业,成效显著;各地以微短剧为媒介,将剧情场景与线下融合,串联起文旅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

  从普通创作者到专业影视公司,从腰部演员到品牌营销方,席卷而来的“微短剧风暴”正为浙江各行各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

横店华夏文化园里剧组正在拍摄。记者 孙婧宜 摄

  就业新风口——

  催生海量岗位,包容多元发展

  东阳市横店镇半傍山小区综合楼改建的青芒果片场里,张君阳正带着剧组人员穿梭于风格各异的“别墅”场景勘景。“这间偏民国风情的‘别墅’,隔一扇门是地中海风格的,具体看你们的需求。”他一边介绍,一边核对各个片场的档期。近期拍摄剧组激增,容不得半点马虎。

  张君阳去年刚从影视相关专业毕业,曾短暂陷入就业迷茫。作为土生土长的横店人,他隐隐感知到微短剧可能带来的机遇,“先积累经验,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选择领域深耕。”

  近些年,像张君阳这样来横店“试水”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约为21.9万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达42.8万个,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

  金华市传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数万份演员简历整齐码放,其中既有院校毕业生,也有怀揣演员梦的普通民众。负责人傅伟兵坦言,部分影视从业者技能相对单一,依赖剧组工作谋生,长剧市场的式微曾让大家面临不小的职业危机。

金华市传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办公室里部分演员简历。记者 孙婧宜 摄
 

  短剧的崛起无疑改善了这种局面。“短剧养活了大量演员和从业人员,中戏、北电、上戏这些院校的学生也都来横店寻找机会。”

  两年前从公路养护转行来横店追梦的群演小杨,对行业变化感受真切:“现在微短剧剧组对群演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基本每天都有戏约,制作规格也越来越高。”在他看来,眼下正是个人和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除了承接大量“追梦人”,微短剧也为长剧中难以施展抱负的腰部演员打开了新空间。

  横店影视城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郭姝透露,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群演和特约演员想要跻身主流市场极为艰难,真正能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现实是,微短剧为那些在传统市场难以出头的演员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一些在长剧中可能只是腰部甚至脚脖子位置的演员,在短剧里有机会成为‘一哥’‘一姐’。”

  这样的包容性,也正是微短剧行业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演员,还是初入行的新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更加广泛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空间。

  “微短剧越来越红火,其中一大原因是它满足了业内人士的成长需求。”郭姝说。

  行业新浪潮——

  引领影视升级,赋能千行百业

  午后的华夏文化园内,微短剧《捻衣香》导演陈诺坐在竖屏显示器前,边审视画面中的种种细节,边与剧本对照。陈诺过去专注于传统电影创作,这是他第一次涉猎微短剧领域。

《捻衣香》片场。 记者 孙婧宜 摄
 

  “我以前觉得不看微短剧是一种专业的‘自傲’,现在反而觉得不好意思。”陈诺笑称,短剧这么火,没接触过会显得脱离行业趋势。

  近年来,影视行业起起伏伏,短剧迅猛发展,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新机遇,更催生出行业新浪潮。

  竖屏短剧制作门槛低、创作自由度高,这使更多的创作者加入微短剧创作,在题材内容、拍摄手法上也更大胆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影视创作,创新是关键。即便短剧领域不可避免出现跟风复制爆款题材的情况,但也要竭力在同类型中寻求新意与突破。在试错成本较低的短剧创作中,允许大家展开大胆尝试。”陈诺说。

  他认为,尽管眼下微短剧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影视市场,但长远来看,利大于弊。“长剧可以借鉴短剧的快节奏,减少冗余铺垫,短剧也可以向长剧学习叙事逻辑和制作精良度,演员间的壁垒也可能会被打破。”

  在陈诺看来,未来,电影、长剧、短剧的界限可能逐渐模糊,趋向互补共生,给行业带来良性发展态势。此次跨界,正是他对三者精华融合的尝试。“像每次的影视革新一样,市场最终会优胜劣汰。”他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捻衣香》剧照。 受访者供图
 

  对于傅伟兵来说,微短剧的崛起不仅是一次题材创新的行业变革,更让不少影视公司重获生机。早些年由于行业低迷,傅伟兵一度两年无戏可拍。微短剧的爆发,让他和团队重新找到了立足之地。

  “微短剧养活了我和我的团队。”傅伟兵感慨,如今,他的公司凭借为剧组选角、组建团队在横店站稳脚跟。在他眼中,微短剧为行业提供了更灵活、更具商业潜力的内容形态。

  同时,微短剧的影响力已溢出影视行业。在之江容量科技有限公司里,主创团队正反复推敲7月19日开机的科幻现实题材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这部短剧首次以我国月背基地建设为背景,讲述一群基层建设者在月球上拼搏奋斗的动人故事,获得中国国家航天局大力支持。

  如今,这种“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品牌”的“微短剧+”模式正成为微短剧发展新趋势。之江容量无限科技(浙江)董事兼副总经理张枝昶说, “微短剧+”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推出的“带你去个好地方”文旅主题微短剧品牌,已经和省内外25个县市区达成合作,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全省县域合作全覆盖。

  这种模式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文,要通过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结合。

  浙江紧跟其后,3月,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11个省级部门也出台了“浙里微光·微短剧+”创作计划,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8项创作行动,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赋能千行百业。

  地方新赛道——

  赋能区域发展,驱动产业升级

  “去年2月,改建、新建现代风格的拍摄场景,仅用4个月时间基本完成改造,目前是全国单体最大的短剧拍摄基地;运营以来,已拍摄短剧300多部,营收突破4亿,引流达5万人……”

  6月20日,衢州衢江区召开新闻发布会,衢江区康投集团总经理郑新民介绍着当地短剧产业的亮眼成果。

  当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山区县该如何从中分“一杯羹”?

  衢江选择将微短剧产业作为青年型城市建设、经济转型和文化新业态培育的关键抓手,既为青年创作者提供舞台,又借微短剧流量反哺地方文旅。

美高短剧超级工厂里拍摄的剧组。记者 孙婧宜 摄
 

  “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可以为短剧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开拓出微短剧产业这个新业态,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衢州,还能推动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衢江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产业参与方,衢州超麒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戴文学也透露,发展过程中,美高短剧超级工厂始终思考如何与地方经济协同共进。

  “我们与政府紧密协作,招商引进影视制作、服化道租赁等配套企业,初步构建影视产业链条,创造就业的同时,剧组带来的高人流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从去年8月正式运营至今,基地已吸引入驻了40多家相关企业。

  6月,衢江再出重磅举措,发布《衢江区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实现“进驻百家企业、周产百部作品、赋能百业发展、年均百万人流、带动百亿营收”的短剧产业“五个一百”发展目标,将衢江打造成为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短剧产业基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童彤和之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负责人郑伟杰同样关注到微短剧给地方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调研,他们发现精品微短剧正在成为地方文旅消费融合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在出游意愿为计划最近出游和马上出发的观众中,受到微短剧中旅游信息影响的分别占比31%和15%。”他认为,微短剧能够帮助用户快速锁定旅行目的地,激发对未来旅行的期待。

  这样的案例在浙江比比皆是。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的《临平,向幸福出发!》《南风知君意》将取景地杭州临平区塘栖古镇送上了年度最热门打卡地榜单;今年五一,短剧《许你一世缘牵》取景所在的宁波奉化主要景区、度假区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其中溪口-滕头景区接待游客数近9万人次,总人数比去年增加58%……微短剧已然成为赋能县域文旅产业的重要载体。

  不过,即便浪潮已起,仍忌一哄而上、“盲目摊大饼”。专家认为,无论是个人发展、行业布局还是地方产业规划,核心在于立足实际、凸显特色,唯有通过差异化竞争、创新性表达与理性化布局,才能打磨出真正属于自己的 “破圈”剧本。(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孙婧宜 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