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千百年来,中秋佳节始终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归依。对广大华侨华人来说,无论身在何方、不管走到哪里,对团圆的期盼一直根植心中。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感恩与丰收的文化内涵。
9月23日,由浙江省侨办、浙江省侨联和比利时浙江籍侨团联盟联合主办的2025“浙里有爱·天涯共此时”中秋慰侨比利时站活动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正式启动。主办方希望以此丰富海外侨胞的中秋活动,向海外侨胞表达节日祝福。从2020年开始,浙江省侨办、浙江省侨联每年都开展“浙里有爱·天涯共此时”慰侨活动,向浙江籍侨胞集中的16个国家发放中秋慰问品,把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祝福送到海外华侨华人身边。
21世纪以来,中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的相继开办,月饼逐渐成为西方超市的时令商品;欧美各大城市举办中秋主题市集,吸引非华裔群体参与。海外年轻一代将中秋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举办跨文化月光派对。这是中华文化与当地传统碰撞、交融的缩影。它既保留了“团圆”的核心价值,又通过本土化适应焕发新活力,促进跨文明的理解与共生。
中秋节对于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子来说,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良机。他们在与当地学生一同品尝月饼的同时,不仅要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更会把中秋文化的精神指向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进行结合——不仅强调家庭成员的团聚,更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的伦理价值观。
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曾经被习近平主席引用。2021年10月2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借此诗句畅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中国积极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有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领,当今的中秋文化已经完成从中华民族追求团圆向推动全人类实现共圆的升华,这是当今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精神产品。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向世界传播中秋文化,讲好中秋文化的故事,始终要抓住“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这样一条思想主线。
这是当下过中秋节的最大意义所在。
(作者:武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