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9 09:13:32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强大,将成为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正被越来越多国家所认可和接受。但总有极少数国家,对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视而不见,反而处处“找茬”“生事”;无力阻挡中国崛起的既定事实,就把矛头指向在海外与中国存在联系的一切人群:学者、留学生、华侨华人……
今年2月,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表示,在美国“几乎所有领域”中均有“教授、科研人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这些或可称之为“非传统的情报收集人员”的中国学者有可能秘密地在为中国政府收集情报;
3月1日,美国国会众议员加拉格炒作中国威胁论,称在美的33万中国留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研究生,“一旦将习得的先进技术带回中国,未来可能对美国不利。”
3月7日,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类杂志《外交政策》在官网头条位置登出文章,称《中国触手渗入美国校园》,文中妄称“中国政府和美国大学中的中国学生会保持紧密的关系,在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之外,还通过这些中国学生会来提高中国政府的影响力。”
就在几天前,2018年沃顿中美峰会上,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对此类言论进行了回击。他表示,有些人在攻击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炒作所谓中国的“影响”和“渗透”,甚至把中国学生、学者在美国学习、美国很多地方开展的汉语教学项目等都视作威胁。这对中国学生和学者是不公正的。
崔天凯还反问道:“中国学生到美国来,上的是美国学校,念的是美国教材,受到美国老师的教育,与美国同学相处。生活在美国社会中,我们不担心他们受美国的影响,为什么会有人担心美国被他们影响呢?有这样的想法是对中国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美国学校和老师的不尊重。”
崔天凯说:“像沃顿这样的高等学府难道就这么脆弱,会被几个中国学生改变吗?即使有什么改变,这也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有些美国的政客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呢?”
网友对此纷纷表示“怼的漂亮”!不过,在“解气”之后,小侨希望大家能对这类事件给予多一分关注。
最近几年,美国已经多次出手干涉在美中国学者或华裔学者的学术自由。比如在2015年,两名美籍华裔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就被FBI指控从事间谍活动。
与美国关系甚密的澳大利亚,最近一年也动作频频。先是在去年6月,澳洲媒体将一些澳大利亚侨领和华人企业家正常的社会活动描述为“替中国在澳扩展影响力”,掀起所谓“中国影响力渗透”炒作潮。随后,媒体又把矛头指向中国留学生和华裔民众,称他们是中国政府安插在澳大利亚的“间谍”;
去年12月,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称,出于对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加的担忧,澳大利亚将禁止外国政治献金,作为“防止外国政治干预”的一个举措。这是澳大利亚政府第一次将外国干预行为定为刑事犯罪。
必须承认,保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有能力阻止间谍活动所带来的威胁,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但是,只是基于种族、民族,甚至是与祖(籍)国官方机构有过接触,就对某些群体产生猜忌、怀疑,在尚未进行妥当调查前就粗暴贴上“间谍”的标签;堂堂一国政府祭出这样的行为,是否有悖国家法律根基理念,有损其所谓“大国”形象?更何况,越来越多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猜忌、怀疑大多只是捕风捉影、无端指责,是典型的“偏执症”发作,充满种族歧视色彩。
比如上文提到的“间谍案”,调查最终证实了两名华裔科学家的清白,但FBI始终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两人的职业、声誉和生活受到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再比如,多次刊登诋毁和诽谤澳大利亚华商的《先驱太阳报》,最终也向“受害者”和解,刊登声明称“绝没有暗示这位华商是中国‘间谍’和‘特工’的意思,绝对不相信他是来渗透和损害澳大利亚利益的。”
实际上,对于政府的某些做法和言论,提出异议的不只所在国华人群体,还有主流社会的各个阶层。就以澳大利亚为例。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民众,都已开始对“中国渗透论”进行反思: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简·戈利:部分澳政客对华“又吵又闹”的把戏必须停止,澳大利亚必须接受中国的崛起,否则只会承受严重经济后果。
澳大利亚从中国崛起中受益良多,不管是在贸易、投资、教育、旅游、农业等领域,还是为澳大利亚贡献“活力”的中国移民,叫嚣“中国渗透论”就是在伤害这些产业和群体。
矿业大亨福里斯特:澳政治人士应停止“反华”言论,继续“挑事”会让每个澳大利亚人付出高昂代价。
上述种种,无疑是给炒作“中国渗透论”“威胁论”者以一记记响亮的耳光。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事人显然还没被“扇醒”。直到今天,针对中国留学生、学者及华侨华人的肆无忌惮的中伤仍然存在。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也始终鼓励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遵守各国法律,尊重当地习俗,与其他族群的朋友们和睦相处。
尽管在历史上,华侨华人曾深受种族歧视之苦,如澳大利亚华人在19世纪淘金时期饱受欺凌,在美华人因《排华法案》妻离子散、地位低下。但是,华侨华人却始终以包容之心,努力奋斗,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更因为历史的教训,不仅追求自身发展,更为住在国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美国,华人中诞生了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美国引领世界潮流贡献良多;硅谷中华人身影随处可见,成为科技行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在澳大利亚,华人热衷于慈善事业,为教育、社区踊跃筹资捐款;悉尼大学拥有以华商命名的博物馆,西悉尼大学则多次收到华商捐款,用以为更多学生提供奖学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崛起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恶意炒作和抹黑攻击受到影响;中国也早已过了需要用“渗透”来影响世界的阶段,只是以一贯开放包容的态度,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制度文化,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多一些不同的选择。
小侨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是,“你心里怎么想,你眼里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如果某些国家的眼里只有敌人,从中国的崛起中,看到的只是恐慌而不是合作的机遇,从华侨华人的努力中,看到的只是“不怀好意”而不是积极努力的融入之心,那么他们的发展之路,也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