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06 15:01:41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旧金山11月5日电 题:美国大型博物馆首位华人馆长许杰:文化交流之桥,如何跨越中西?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一家致力于传播亚洲文化艺术的机构,收藏近两万件横跨六千年历史的亚洲文物。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藏品最为丰富。在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如何起到桥梁作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让文化突破政治的局限,就是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博物馆能超越政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1983年,许杰大学毕业并进入上海博物馆担任馆长秘书。1990年,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毕业后,许杰曾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工作。2008年,许杰入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成为美国大型博物馆的首位华人馆长。2015年,许杰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中新社记者:您在中西方博物馆都有工作经历,刚进入西方博物馆时,两者哪些差异令您印象深刻?
许杰:我正式进入美国的博物馆工作是1996年,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担任中国艺术部策展人。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中美在博物馆运作方面有所不同。中国博物馆的实力在于有团队,而美国的博物馆很强调个人。在美国的综合性博物馆,往往不可能每一个文化门类都有许多员工,一个人必须承担各方面工作。这种机制有很大好处,独当一面就有很多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挑战却在于,无人能做到面面俱到,就必须同馆外的中国专家及中国艺术的专家合作。
中新社记者:在美国的博物馆工作,您华人身份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许杰:与中国合作,我的身份有很大的便利性。首先,我在中国工作过,与中国同行来自同一种文化,在语言、思路及学养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另外,我在上海博物馆工作过7年,当时担任馆长秘书。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让我对博物馆运作的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对我后来在美国博物馆行业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华人身份也面临挑战。中国古人说“山外看山”,作为一名华人,一方面要加深中国文化的修养,另一方面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全球视野下反观中国文化艺术。我们既要具备中国文化的深度,又要有世界文化的广度。
中新社记者:西方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展品通常是历史文物,呈现给西方观众的往往是“历史上的中国”。西方博物馆应该如何向观众展示现代的、真实的中国?
许杰: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而言,一方面在保护和推广传统艺术,另一方面,也永远面向未来。我们讲究古今贯通,让当代艺术进入展览,通过今天的语境来陈述古代艺术。对传统的重视与现代化完全不矛盾。
中新社记者:博物馆应该如何处理“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关系?
许杰:我们身处的不是一个两元的时代,而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因此,“大众化”和“精英化”完全不矛盾。我对团队的要求是,所有工作都必须以第一流的学术为基础。我们非常乐意与象牙塔里的学者展开合作,同时,主要受众也来自各行各业的普罗大众。我们必须把最精深的学术,以最浅显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比如,以犀牛为造型的“小臣艅犀尊”是馆里最有人气的一件文物,也是我们的吉祥物。我们在网上向全球通过投票为其征集爱称,居然找到一个西班牙文昵称,叫Reina,是皇后的意思。作为青铜器专家,我对这件器物相当熟悉,可也不清楚其性别,因为古代工匠并没有表达这一内容。通过公众投票,大家认为这件文物是女性,且是一位高贵的皇后,可说是一段佳话。
中新社记者:如何在西方语境中讲好亚洲尤其是中国故事?
许杰:在西方语境中讲述亚洲和中国文化的故事,关键在于“沟通”和“关联”。一定要找到西方观众所熟悉的一个切入点,从而引领其进入不熟悉的文化中。
第一,古代和当代的关联。
我们做过一个展览,其中一半展品是我们馆藏的古代文物,另一半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呈,可以让观众看出,当代艺术家如何受到古代艺术的启发。另一方面,这样的展览还能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反观古代艺术,拓展古代艺术的生命力。
第二,亚洲和全球的关联。
前几年我们做过一个名为“世界中央的中国”的展览,以世界全图作为展览主题,向观众展示了两幅地图:明朝晚期的《坤舆万国全图》和清朝初期的《坤舆全图》。这两幅地图都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技师一起合作,为中国皇帝定制的,所以都把中国放在世界中央。地图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展览就是以地图的概念来反映当时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以及中外交流情况。
第三,艺术和生活的关联。
这一项关联尤其重要。我们所有的展览,都要同今天的美国生活产生关联。2013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不朽”为主题做了一次兵马俑展览。我们请所有观众带着这个“不朽”的视角参与到展览中。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朽。比如老师培养出了好学生,社区义工帮助了老人,科学家发明了重要科学理论,这些人就实现了不朽,这种追求是全世界共通的。在“不朽”这个主题的引领下,观众就懂了为什么秦始皇要制作那么多兵马俑,留下那么多精彩文物,原来他是追求身后世界的永恒。
中新社记者:中西方博物馆专业有哪些经验可以互鉴?
许杰:以美国为例,各家博物馆都是自主发展,各地博物馆都有强烈特色。美国博物馆的这个长处,是中国博物馆可以借鉴的。尤其过去20年,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也不一样。但是,除了领军的几家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的展呈手段、形式甚至是内容往往还是很一致。各个地区怎么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特色,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西方博物馆一个重大困境就是营运问题,在疫情暴发后尤为突出。西方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靠门票,而是靠个人、社团和企业的捐赠,因此,博物馆馆长在筹款方面的工作量很大。相对来说,在运营资金方面,中国政府给博物馆很多支持。希望美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一点,对文化事业多支持。
中新社记者:不同国家、民族以及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分歧。在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有何作用?
许杰:在同一个文化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兴趣爱好都会不一样,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当然更大。如果政治体制不一样,两个社会的差别就会更大。如何让文化突破政治的局限?就是找到最大公约数。博物馆能超越政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国与国之间庆祝友好关系时,往往以文化和体育活动来呈现,显示出文化交流“锦上添花”的作用。当国与国之间有重大矛盾时,往往也是通过文化活动来突破危局,可谓“雪中送炭”。比如中美建交,文化交往就是一个铺垫。所以,不管国家政治关系状况如何,文化交流万不可停止。在政治关系恶劣之下,文化交流的意义尤其重要。(完)
受访者简介: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1983年,许杰大学毕业并进入上海博物馆担任馆长秘书。1990年,其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国早期艺术与考古。毕业后,许杰曾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工作。2008年,许杰入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成为美国大型博物馆的首位华人馆长。2015年,许杰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东西问丨庞安安:儒家人权观和西方人权观如何实现互鉴?
2024-11-23东西问丨意大利汉学家梅毕娜:人权理念研讨有何现实指向?
2024-11-22东西问丨刘志强: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为何受到世界关注?
2024-11-22东西问丨鲁广锦:“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人权思想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2024-11-21东西问丨王飞: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共促全球发展?
2024-11-21东西问丨瑞士前驻华外交官贺彼得:汉字“仁”代表了怎样的人权观?
2024-11-19东西问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方强:中西古典人权观,有何异同?
2024-11-18东西问丨柴瑜:中拉合作有何全球性意义?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