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述评:从改变习惯到习惯改变——写在全球新冠肺炎确诊千万例之际

时间:2020-06-30 15:21:03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电 题:从改变习惯到习惯改变——写在全球新冠肺炎确诊千万例之际

  中新社记者 刁海洋

  6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又遇关键节点。据统计,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截至当天已突破1000万例,死亡病例超50万例。站在这一特殊节点回望2020年上半年,人类经历了从“改变习惯”到“习惯改变”的艰辛历程。

图为当地时间6月27日,美国亚利桑那州民众在河道漂流消暑。

  疫情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改变在于,它促使国际秩序加速重构,成为百年变局进程中的催化剂;它触发全球性经济衰退下滑,给全球化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同时,它又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范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居家办公已成习惯。

  反观人类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可谓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截至目前,人类与病毒的斗争经验大多集中在防控方面,而针对病毒本身仍有许多疑问待解。比如,疫情最早何时降临到人类社会的?病毒是如何突破物种屏障开始在人类之间传播的?除了最严重的致命性后果,病毒还可能对人体造成哪些损伤?病毒会否突变,人类又将面临怎样的公共卫生危机?

当地时间6月1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艺术家们手持红色气球悼念在新冠疫情中不幸离世的人们。

  不得不说,人类此番面对的是一个神秘、狡猾的对手。在这场遭遇战中,人类开局不利、中盘失误连连,时至今日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1月,中国最早发现这一致命性病毒,第一时间采取坚决措施防控疫情并最早向国际社会发出警报。世界卫生组织也迅速向全体成员国发布预警信息。不过,由于误判形势,许多国家错失防控黄金期,在本土出现疫情后才仓促应对。此后,全球疫情持续加速蔓延,并先后在几大洲形成“震中”,多个国家“沦陷”。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作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美国确诊病例数截至目前已超过250万例,另有18个国家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

  此外,这场旷日持久的全球浩劫还引发一种次生灾害——污名化。“政治病毒”随新冠病毒一同肆虐,对全球抗疫合作造成阻碍。

  这场疫情,凸显出不同国家间的体制差异和特质。有的国家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态度积极救治患者,全力以赴防控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适时调整防控措施;有的国家着重于寻找防疫与重启经济之间的平衡,效果如何有待观察;也有的国家在防控不力的情况急于重启,导致疫情数字一再飙升;还有的国家极力淡化风险几乎不设防,无异于采取被动“群体免疫”策略。

  这场疫情,让人类重温了“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浪花”等文明闪耀的瞬间,见证了“我不是病毒”“对歧视说不”等数字时代的网络善举;同时也“领教”了污名化的破坏力,各种花式“甩锅”行为无不折射出利用疫情炒作政治议题的不良居心。

  这场疫情,让人类意识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多边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病毒不分国界,各自为战、以邻为壑均被证明是徒劳甚至有害的。携手抗疫、守望相助方能共渡难关。而在这一过程中,多边机构和国际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场疫情,让科技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以大数据、通讯科技、云平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强势崛起,这些技术在疫情防控、救治诊疗、物流配送以及远程办公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场疫情,也引发各国民众对本国与他国、个人与群体、权利与责任等一连串问题新的思考。比如,疫情防控的一国一策与发展阶段更相关,还是与体制机制更相关?如何确保防疫物资跨境流动自如?个人防护在多大程度属于权利,又在多大程度上属于责任与义务?

  以1000万例确诊病例为界,人类社会进入应对疫情的新阶段。虽然病毒蔓延的速度似乎并未放缓,但可喜的是,科学界正加紧致力于疫苗研发,其中几款疫苗已经进入试验阶段。更可贵的是,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人类最终战胜病毒的清晰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