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焦点评论  >> 查看详情

48小时检测一次核酸,“人类保质期”比面包还短?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05-10 16:05:58 
分享:


        2022
5月,中国继续坚定地执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


        为实现并保持社会面“动态清零”,各地纷纷采取核酸检测常态化强制措施,例如核酸检测必须48小时一次,否则不得出入公共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大街小巷等地,密集设立核酸检测点,确保员工或居民就近就便检测核酸。

        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权威数据,59024时,浙江无新增确诊病例。510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率先发布《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技术指引》,要求采样点“步行15分钟可达”“排队等候不超30分钟”“设置醒目标识”“通风条件良好”等。

        人们发现,健康码不仅显示“绿”“黄”“红”等状态、“已完成新冠疫苗加强接种”“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等重要信息,如今还新增了“最近核酸检测时间”。这意味着,假如一个人48小时内未检测核酸,他将遭到“场所码”无情拒绝,无法进入农贸市场、超市、商场、餐馆、医院药店、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党政机关等公共场所,也不能乘坐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高铁、民航班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因此,有人戏称“人身保质期”限于48小时,比面包还新鲜。

        毋容置疑,出于保护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诉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健康码、场所码、“三区”空间梯度管控等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和管制规则,成功地把新冠病毒逼到墙角,客观上也把人的自由活动空间限制于“安全区”,时间“保质期”限于48小时甚至更短。

        于是,有人感到个人行动自由受限制,人际交往受约束,心理压抑;有人理解这是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所付出的必要代价,是防范病毒传播、威胁自身和他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顾问、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认为,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这种时间空间“压缩效应”“隔离效应”“断链效应”早在2020年已经显现,两年来给我们的社会运行和人际关系带来较大影响,甚至局部还有扩大势头。

        对此,夏学民研究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由平安建设系统牵头做大做强社会心理学综合体,把心理辅导站建在每个城乡社区,通过建构“受约束模型实施心理测评,有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提前防范极端心理事件发生。第二,像对待环境资源、能源和时间那样,科学有效地规划、分配、计量“移动资源MS。第三,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移动资源MS利用解决方案,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双重空间内优化人的活动范围、活动轨迹和活动频率。

        理性客观地分析,自由绝不会无边界,“移动资源MS”从来不是无穷大,如今更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我们通过理论假设、实证研究、立法立规标准,尤其是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手段,全面优化人的活动模式,辞别过去的布朗运动谨慎进入崭新活动空间,努力适应并创造新型人际关系。(作者:夏学民,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顾问、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