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20 09:02:31来源: 意大利侨网
品质革命的实质是提质增效,是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场效率革命,目的是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而使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革命性转变。
新时代呼唤品质革命
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与要素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增长方式已难以维系。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远远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逐年下降,工业用地日渐稀缺。从综合成本来看,“中国制造”不再便宜,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消费对制造业产品的要求,正从“价廉物美”转向“价适质优”“性价比高”。内需拉动工业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在消费水平差距、新型城镇化以及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变化,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对制造业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强,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增长更多地要依靠内需;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迅速转型,信息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必不可少、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的特征日益凸现;新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技术、新材料等 “使能技术”的发展与大规模应用,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和工具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得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大量出现,中国制造要素成本低的优势正在减弱。
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总体规模几乎达到世界最大,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某些行业、某些产品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或世界领先水平,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正在努力向制造强国转变。但我们的制造业还存在着工业基础薄弱、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品质品牌水平不高、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装备制造)差距大、技能人才与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等短板。
在制造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大量重要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或者即使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较差。我们还缺乏市场影响力大,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民族品牌。国内消费品产业竞争处于红海状态,竞争激烈、利润率低,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量消费需求转向国外品牌。
浙江要努力走在品质革命的前列
浙江的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化、制造业存在的短板与全国是一样的,有些地方甚至更加突出,尤其是环境资源约束更强,要素供给的成本更高。浙江的制造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创新能力、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产业话语权缺乏。
浙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的制造业发展迅速,跻身全国前列。然而我们仍须看到,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之一,但不是制造业强省。举例来说,浙江是中国丝绸的重点产区和出口基地,全省生丝产量、绸缎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但业内有一种说法:最早的丝绸在浙江,最贵的丝绸在法国。温州的皮具曾经很有名,但其附加值远低于意大利的知名皮具产品;嵊州是全世界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但其单条领带的价格只有欧美一些知名品牌的几十分之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制造”的竞争力和制造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许多制造业产品正转为精品、名品、优品。浙江在一些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宁波的王龙集团有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山梨酸、山梨酸钾制造商;绍兴的卧龙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机制造商,在全球同行业中也名列前茅;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除西门子外第二家可以向市场提供10万千瓦等级以上工业汽轮机技术与产品的公司;杭氧集团的产品关键指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能够生产世界最高水平的12万等级空分设备,跻身世界空分行业五强。
在品质革命方面浙江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2006年,浙江省发布《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品牌大省建设。近年来,浙江以提高质量供给水平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全面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通过质量的提升、品牌的塑造来提高浙江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供给水平。尤其是从2014年底开始,浙江在全国率先打造“浙江制造”品牌,这是以标准和认证为手段推出的区域性公共品牌。“浙江制造”品牌的标准要高于国家与行业标准,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以标准和认证来推动企业严格标准、提高质量、迈向卓越。
浙江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亩均论英雄”的做法。2006年,绍兴就已提出以“亩产论英雄”,鼓励企业提高投入产出率;2013年,海宁市开展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2015年,“亩均论英雄”在浙江全面推开。“亩均论英雄”就是以效率论英雄,这项改革改变了对地方、对企业、对园区的考核方法与指标,不唯GDP、工业增加值数量论,倒逼引导各地、企业、园区提质增效,推进以效率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些都是“浙江制造”品质革命过程中的具体行动、措施与创举,是“浙江制造”的品质担当。
品质革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制造文化,它要求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精耕细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品质革命”首先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企业的自觉行动。“工匠精神”要依靠具体的企业去落实、发扬。要增加类似于电饭煲、马桶盖、高端服装箱包、化妆品这些当下民众在国外热购的高品质产品、名牌产品和其他高品质生产资料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个任务要靠企业来完成。但在品质革命的过程中,政府也要有所作为。政府要积极引导地区、企业的品质革命,“亩均论英雄”就是政府通过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改革,来体现引导作用。政府还要提供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有效供给,比如完善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强化监管,保护知识产权,严打假冒伪劣等等。
品质革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品品质是随着技术、工艺、标准、管理等变化的,制造企业的产品品质以及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也是动态的,所以品质革命的成功是一种阶段性的成功。品质革命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标志是一流标准、一流品牌、一流产品、一流企业。我们的制造标准是否成为国际标准?德国工业4.0的经济本质就是要向全球推行智能化的工业化标准,我们要争取在新的工业革命中提出新的国际标准。我们的产品品牌能否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这种品牌不是自己评出来的,而是要得到国际消费者与客户的认可。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得到全球消费者与客户的认可与追求?我们是否拥有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在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浙江制造”的品质革命所指向的应该就是这种成功。(浙江在线)
作者简介
黄速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评奖委员。主要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管理。著有《公司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调研》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