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9:43:16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网11月29日电 题:缓冲阀和润滑剂:中美求同存异、管控分歧离不开人文交流
作者:肖茜(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11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在回答近日美中公共事务协会和美国乒乓球协会举办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提问时表示,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要鼓励扩大两国各领域人员交往,这是中美两国元首在巴厘岛会晤时达成的重要共识。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落实好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筑牢民意基础。
此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G20峰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见。会晤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为两国关系“把舵定向”。在会见中,两国领导人均对下阶段中美双边交流予以期待,同意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励扩大两国各领域人员交往。两国领导人并授权双方团队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之上继续谈下去,开展对话沟通,为中美关系转折注入新的动力。
巴厘岛会晤为中美关系带来机会窗口
过去三年,由于新冠疫情以及中美关系紧张的缘故,中美两国人文交流遭遇“寒流”,两国间往来航班数量锐减,人员往来数量大幅降低,两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观感也降至低点。
美国国际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发布《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DoorsReport)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学年,在美国就读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下降14.8%;2021至2022学年,在美国在读国际学生人数上涨3.8%的情况下,在读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仍然下降8.6%。
2020年8月,环球网推出一项“中美关系调查问卷”,超过8万多名网友参与投票。调查结果显示,约96%的网友对美国印象趋于负面。美国卡特中心美中感知监测项目在2021年11月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2%受调查的中国人对美国非常没好感或者没好感。另一方面,2022年3月,美国皮尤中心民调显示,2/3的美国民众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最主要竞争对手,82%美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拜登总统时所说,“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局面不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期待。”当前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现状也颇让人担忧。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根基,人文交流过去一直被视为两国关系的润滑剂。如果两国人文交流长此以往,两国人民如何加强了解?增信释疑又从何谈起?
中美两国领导人巴厘岛会晤给两国关系带来机会窗口。近日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出现一些“回暖”迹象,比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CraigAllen)访华,200多家美国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率团访美并与美国前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智库学者和主流媒体等进行广泛交流;美中公共事务协会和美国乒乓球协会在纽约举行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而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4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颇为罕见地谈到,“无论世界发生什么,无论中美关系遇到什么情况,人们总会记得爱和友谊,这份诚挚的情谊确实令人动容”。
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重建民意基础
双方应抓住当前难得的机会之窗,共同落实好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需要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有效管控竞争,使两国关系重回务实合作的轨道。当务之急是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重建民意基础。
首先,应适时恢复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强化顶层引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在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是两国政府在人文交流领域开展合作的最高级别对话机制,对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和民间各领域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机制在2017年调整为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覆盖教育、科技、环保、文化、卫生、社会发展(涵盖体育、妇女、青年、社会组织)和地方人文合作等领域。但自2018年底以来对话一直处于中断状态。希望双方团队在领导人授权下开展对话沟通,早日恢复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动力。
其次,应大力鼓励两国智库和学者间的对话和交流。虽然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两国智库和学者以线上会议的方式持续保持交流和沟通,但线上交流的效果与面对面交流无法相提并论。学者们在会议茶歇时间和在会议室外的交流往往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增加相互了解,而这是线上形式所无法实现的。9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中国商务和经济项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访华,成为疫情以来屈指可数的美国访华人士中的一员。甘思德曾提出“回音室”(echo chamber)的概念,认为由于中美双方缺乏面对面沟通,加剧了关系紧张。当前,两国之间存在的误解和分歧仅靠“麦克风外交”已经无法妥善解决,需要两国智库和学者就广泛议题开展面对面交流,就各自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进行解释和说明,努力在分歧中寻求共同点。
第三,应备加珍惜中美交往中的积极力量,包括友好城市、民间机构和个人。10月26日,习近平主席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对委员会及其成员一直以来积极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和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表示赞赏,同时鼓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关心支持中美关系的各界朋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中美关系重返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在出席中美友城视频对话会上所说,“稳定中美关系的力量是一大批长期致力于中美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的‘热心者’、‘维护者’和‘推动者’”。即便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有识之士仍在学术、人文交流领域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而他们的努力有助于遏制美国极右派反华势力的声音,使美国国内制定对华政策的环境更加平衡,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与改善。
第四,应持续推进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加强青年之间的交往对话。美国是世界留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所拥有的世界一流高校数量也首屈一指。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当今世界教育强国的交流与互鉴。此外,青年人最具生机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是各国人民交流、沟通、理解的先锋和桥梁,应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文交流中的积极角色。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的“Z世代”中美青少年交流对话会,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 “气候变化青年在行动”中美青年对话活动以及与耶鲁大学举办的“清华-耶鲁”青年对话活动、中美交流基金会举办的中美大学生“中国周”对话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尝试,也应当继续坚持。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拜登总统时强调,“中美是两个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的大国,过去和现在有差异和分歧,今后也还会有,但这不应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拜登总统也表示,“美中关系如何发展,对未来世界走向至关重要。美中双方有共同责任向世界展示,美中能够管控分歧,避免和防止由于误解误判或激烈竞争演变成对抗甚至冲突”。当前,中美关系求同存异、管控分歧,离不开人文交流、民间往来的缓冲阀和润滑剂。希望两国能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窗口,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升温回暖,为双方合作提供好的氛围和稳定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肖茜,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年至2014年在外交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驻英国大使馆工作,曾任三秘、二秘、一秘。2015年起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工作,参与议会交往、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相关工作。
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持续跟踪智库建设、中美关系、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等领域研究,多次承接外交部、科技部等部委课题,组织出版《海外高端智库研究前沿》,翻译《美国衰落的迷思》《文明进程与全球秩序》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