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焦点评论  >> 查看详情

东西问|饶毅:如何看待三年疫情?实事求是 同心协力 共渡难关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2-12-12 10:27:19 
分享: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饶毅:如何看待三年疫情?实事求是 同心协力 共渡难关

  中新社记者 史元丰

  “目前流行的病毒毒株,症状确实弱。但不能说以后不会还有新的病毒毒株。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也不能预测。”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饶毅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在疫情这样的天灾面前,需要全世界的合作才能有助于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是冬去春来的“良方”。

  中新社记者:近三年中国应对五波全球疫情冲击,您最近的两篇文章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新冠疫情?

  饶毅:谈我个人的经验,我身边几位感染的朋友,症状有重有轻,最重的是高烧超过39度,轻的就是咽喉痒。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这一类是以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估计我们问题都不大,应该能挺过去。虽然我平时有一堆必须服用的药物,但我不迷信药物,对各种感冒一般不用药(如果有呼吸困难,肯定求救于医生)。

  我用过国产灭活疫苗,毫无副反应而抗体很高。我知道海外亲戚用mRNA疫苗一般会发烧。所以,我推荐国内的人用国产疫苗。

  在疫情这样的天灾面前,应该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这三年我见证了体制内对群众的关心、对工作的负责,抗疫工作很辛苦。首医的校领导带领院部处领导经常连续多天睡在学校,白天黑夜处理问题。

  在目前全社会对于防疫问题极其关切的当下,我们如何建立行之有效、可长期持续的、包括防疫在内的卫生健康体系?

  实际上,从系统性的建设方案看,需要锁定呼吸系统病毒为主、其他为辅的科学规律,系统思考、全面建立国家包括防疫在内的卫生健康体系。这一体系从教育、医防到行政需要立体化。

  中新社记者:三年来,中国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国家应对疫情有了更多工具,为今天的调整争取了时间。“二十条”“新十条”是当下的最新应对,既不能否定过去三年来各个阶段的抗疫实践,也不代表今后可以完全“躺平”,您赞同吗?

  饶毅:各个国家,选择什么抗疫措施,什么时候如何调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没有两全其美的答案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在不可能长期用单一方法,在经济、民生、民情都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在医疗服务也不可能完全包办的情况下,中国改变策略,为大多数人所欢迎。

12月7日晚,广东省广州市,地铁工作人员撤除体育西地铁站入站口的健康码扫码指引。当晚,乘客进入广州地铁车站时,无需扫车站场所码及出示健康码。<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陈骥旻 摄
12月7日晚,广东省广州市,地铁工作人员撤除体育西地铁站入站口的健康码扫码指引。当晚,乘客进入广州地铁车站时,无需扫车站场所码及出示健康码。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但当前这个节点,远非如释重负之时,而是迎接一场大考的开始。

  开放就必定会增加感染,更应该尽快积极接种疫苗。提高中国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的接种率,非常重要。接种虽然是自愿,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知道,接种疫苗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社会。

  但改变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说清楚优缺点,这样才有公信力。各级卫健委对上级需要实事求是、对大众也要实事求是。需要大家理解和体谅的时候,也明确。需要大家支持的时候,不能假装已经有十足的把握。

  怎么说明新冠情况?可以参考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对病人和家属的态度:说清楚手术优点,也交代手术的问题和风险。在一定时间必要的措施,我们希望最佳结果,但对副作用有交代、有准备。

  目前流行的病毒毒株,症状确实弱。但不能说以后不会还有新的病毒毒株。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也不能预测。不能把感染后的死亡率说成低于自然(没有新冠情况下)死亡率。西方、港台、新加坡的死亡率多半大约在千分之一以下、万分之一以上。

  如果国外有优于国产的疫苗或药物,我们应该允许大家使用。我们中国勇于承认自己还在很多方面落后于世界最前列,我们的自豪不需要现在立即超越其他国家,而是我们能够群策群力、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已经走出了历史低点,一步一步在前进。我们的自信不在于一朝一夕,在于不怕落后、不甘落后,更在于长远、在于未来。

  中新社记者:研究显示,1918年那场疫情源自美国,传播到了欧洲和远东的“西班牙大流感”,全球约有5000万至1亿人死亡。无独有偶,2009年美国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美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世卫组织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的6级。今天,您认为,什么是全球走出疫情影响的最佳方式?

  饶毅:正如消防体系的核心工作是灭火,防疫和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应对急性突发传染病。

  但在西方长期没有出现大规模传染病疫情,中国除2003年SARS之外也已经较长时间无重大疫情,防疫系统长期在卫生健康体系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经费缺乏,防疫和公卫人员待遇差,防疫梯队缺乏优秀生源,后继乏人。

  中国现在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极为关心。以生命至上,促进中国在新的时代,将对生命和健康的关心落实到全面审视现有系统,推动建立行之有效、可长期持续的、包括防疫在内的卫生健康体系。

  民众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大多数都会感染、感染也有不同症状、后遗症低,但不排除也有一定(虽然不是很高)的死亡率、还有以后病毒突变继续再次感染的风险。今后重点不再是准备怎么永远不被感染,而是减少疫情高峰的冲击,控制感染数字短期内激增,如何协调安排家庭与社会层面克服恐慌,平稳过渡。

  在全国所有年龄段推广国产疫苗的同时,对部分人群进行接种后抗体检测,确定抗体与疫苗的关系、抗体与疗效的关系,再加强知识普及,改变民众轻症去医院的文化习俗,缓解可能对医疗体系的冲击,有望完善中国疫情防控的措施。

  防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靠每一个人的规范准则和自觉行为,以及积极接种疫苗的社会公德意识。

  过去三年,我们先采取了措施高度保护了人民的健康,代价是经济、民生、民情。

  经过三年后,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改进民生、改善民情,才能长期保护人民的健康。

  世界上,从来没有毫无代价的选择。

  疫情面前: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受访者简介:

  饶毅,1962年出生于江西。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脑科学中心联合主任。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2007年回国。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