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二零三五年,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保障。
文化强国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点,呈现哪些形态,拥有哪些标志,有许多的说法。从内外两个维度来考量,应该是对内实现文化治理,让文化治理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全面提升国家文化的竞争力与传播力。
有识之士认为,随着我国文化管理领域重大政策理论与发展实践创新的不断深入,基于文化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应从组织结构层面,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我国文化治理。实现文化治理,在结构上做文章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能跃上新高度,那么,再严密的结构也无法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那么,如何使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跃上新高度?笔者以为,让教育端成为文化的策源地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基础工作,让教育文化支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是基础的基础。
有人说,“中国只有教育,没有教育文化”,此话不无道理。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国家的教育又特别体现文化的特点。教育文化是把一个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学知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通过教育手段的一种传承,是这些领域知识的深化与延伸。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去根据知识的延伸找到自己精神世界的主线,那么,要求我们的国民有文化素养,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有文化的战略视野和文化的竞争格局是不现实的。已经实现文化治理的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里全部配置文化社团,每个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一个文化社团,此举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通过四级学校的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拥有了一条文化主线,人生的发展方向由知识体系和文化主线共同支撑。日本的经验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日本的大中小企业家都以本企业赞助、参加高尚的文化活动为荣,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每个日本人拥有自己的文化主线是密不可分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文卫体育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新的时代,文化要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体现这样的作用,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有一条能够驾驭时代的文化主线,能够成为文化型干部:不仅有一定的文化格局,更要有借助文化来进行社会治理和经济管控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文化体系的建构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培康,意大利侨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