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09 09:30:09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中,中欧、亚欧合作是可以提供强劲合作动力的重要引擎。这既是“一带一路”在地缘经济上的自然延伸,也是中欧、亚欧合作的良好基础使然。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和企业正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合作中来,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机构仍抱有较为复杂的心态。
首先,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能否带来既有利益之外的附加值,是一些欧洲国家的现实考虑。一些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基础较好、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价值链顶端的欧洲国家,满足于既有的分工模式和利益格局,因此在倡议提出初期持旁观疏离态度。在“一带一路”前景逐渐清晰、参与伙伴开始获益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工商界首先坐不住了,要求政府转变态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些政府也的确体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但仍有其矜持:它们一方面不反对工商界参与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明确表达官方立场。这种谋实利、护地盘、可进退的考虑以欧洲发达经济体最为典型。
其次,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地缘政治含义的过度解读,担心中国借此推行“单向输出”,是一些欧洲国家的主要顾虑。“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主动作为、承担更大责任的杰作,体现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宏大格局,这让一些习惯于“掌握主动权”并对外搞制度、规则“单向输出”的欧洲国家一时难以适应。同时它们也很自然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隐含着中方的“战略意图”:通过合作来显示规则和制度优势,进而与欧洲形成全面竞争。这种顾虑与当前欧洲对于内外困境的忧虑逐渐合流并被放大,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欧洲的制度自信,以至于中欧合作是机遇还是挑战已经成了让一些国家纠结的问题。
最后,希望以整体对接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避免欧洲一体化丧失体制优势,则是当前一些想要主导一体化的欧洲大国和欧盟机构的主要诉求。通过成员国让渡主权,在欧盟层面形成统一的对外谈判权能,是欧洲一体化的体制优势之一。在欧盟看来,任何一个成员国在与中国的双边合作中都可能因规模和体量不对称而“吃亏”,因此唯有“一致对外”才能占到便宜。而对一些想要主导一体化进程的欧洲大国来说,在欧盟内部矛盾增多、一体化内生动力渐失的背景下,强调“一带一路”带来的“威胁和竞争”,有利于将欧盟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并转化为维持一体化的动力。强调与“一带一路”进行整体对接,对政府间双边合作立场消极,不过是这种逻辑的自然反应。
一些欧洲国家表现出的考虑和顾虑,既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了解与不理解,也反映出他们不开放、不包容的心态。在当前欧洲经历政治变动和内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推进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的环境会更复杂,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韧性。但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已经用事实不断帮助欧洲增进了解与理解,也在不断冲击着欧洲由于不适应变化而产生的不开放和不包容心态。“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足以打消欧方有关“中国借机独大单赢”的狭隘认识。而“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并举,也足以让欧方不再担心合作会对现有利益格局产生过度冲击。中国“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并“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的庄严承诺,更足以让欧方对合作规则和方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让一些源于无端揣测的担忧消散在阳光下。
从目前欧洲方面对于“一带一路”合作成果越来越积极的反应看,中国的开放包容正在赢得欧方更大的尊重与认同。欧洲不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资源和经验,现在需要的是抛弃蜷缩过冬的消极心态,放手拥抱夏日的阳光。(来源:环球网 作者:崔洪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