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有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鸟笼制作企业,其独特的手工艺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10月22日,参加“向世界‘链’接柳江——2025年境外媒体探访‘一带一路’产业出海采风活动”的20余家境外媒体记者和正能量网络媒体达人聚焦海洋鸟笼产业基地,实地感受柳江企业发展新气象。
步入占地5800平方米的海洋鸟笼产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工人们手持工具,专注地进行着塑型、雕花、安装插条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近百道精细的工艺流程。特别是那些高档鸟笼,每一件都需要匠人纯手工磨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极致完美。
基地负责人梁海洋,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江壮族竹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对原材料的选择近乎苛刻。所有用于制作的楠竹都必须是生长超过5年的成年老竹,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正是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使得“海洋笼王”品牌的鸟笼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自2017年成立以来,海洋鸟笼产业基地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工艺,还积极拥抱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和设计,他们的产品成功注册了外观专利,并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百朋镇的鸟笼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摆放的半成品鸟笼,它们等待着最后的装饰和检验。随着机器轰鸣声,一个个精美的鸟笼逐渐成形。它们或是古典优雅的设计,或是现代简约的风格,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些鸟笼即将踏上旅程,穿越千山万水,抵达各地爱鸟人士的手中。
据统计,目前全镇每年可生产超过80万个鸟笼,年产值高达8000多万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百余名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柳江区百朋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洋鸟笼产业基地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创造经济价值,促进地方发展。正如梁海洋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传统工艺,感受到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