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招商“老手”,有了新领悟 浙江新春首个海外投促团将结束欧洲之行

时间:2023-02-10 13:57:41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讯 2月10日下午,浙江新春首个海外投促团将要返程。记者与团组中几位多年从事招商相关工作的团员聊了聊,他们行程中的所闻所思,或许能带我们一窥欧洲市场的新动向。

  和老朋友见面,收获沉甸甸

  ——讲述者: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叶新桥

  这是我从事招商工作的第20个年头,却是第一次出国招商。但比起第一次出国,更让我激动的是时隔三年的老友重逢,出发前我就约定了许多个“见朋友”的行程。

  我们在国外人生地不熟,得靠老朋友带来一些新朋友。有一位萧山侨商是我的老友,他从前在乌克兰做生意,现在人在罗马尼亚,听说我们要来,专门乘飞机赶到匈牙利与我相见。投促团一行到达匈牙利时,他已经在那里等候。

  他告诉我,国际形势变化下,许多侨商的投资标的都产生了变化,手中握着大量闲置资金,正四处寻找投资机会。我跟他说,中国经济仍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是“入股”的绝佳时机。

  2月5日晚上,侨商们索性在匈牙利组织了一场小型聚会。我们和5个侨商朋友坐在一起,他们很亲切——太久没看到我们这些来自祖国的同胞了;也很热情——对国内蓬勃的市场非常期待。

  他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国内市场现在最需要什么”“此时回到国内投资,当地能为侨商提供什么帮助”等。这些问题,在出发前,我的脑海中就有了答案。

  侨商们已然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的大市场,他们有的有资金,希望做贸易;有的有技术,希望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在国内建厂。

  现场,一位青田华侨有采购光伏组件的需求,却还没找到靠谱的供应商。再好不过!湖州刚好有一家意大利投资的光伏企业,能够稳定地给这位侨商提供货源。

  和老朋友见面,收获沉甸甸。行程里有一站是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这里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有一家华人企业的总部,这家企业已经在长兴的中德产业园投资设厂了。

  这次去,我们想面对面跟进外方的“用户体验”,了解有没有进一步投资的意向。“有,我们想加大投资,生产更多用在高端机械设备上的软管。”对方答得如此痛快。他们目前在长兴只有一个非常小规模的厂,看来这是企业“试水”成功了。

  “这次谢谢你们来,我们对接下来的投资更有信心了。”企业负责人说。

  这趟下来,获得了待在国内无法掌握的优质信息

  ——讲述者:德清县贸促会专职副会长王先进

  穿布达佩斯而过的多瑙河,总让我想起德清的长桥河。这次赴外招商,我常给客商推荐德清的生态环境。他们流露出的兴趣让我意识到,德清的生态环境优势正在从“加分项”升级成硬实力。

  一直以来,上海许多外籍人士喜欢来德清过周末,这是个可以复制的引才模式。有外商跟我说,他们投资中国时,要派高管和技术人员驻厂,于是我“安利”他们——高端人才“既要工作,更要生活”的追求,能在自然风光好、生态禀赋足的德清得到满足。

  近10年的招商经验告诉我,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引来“活水”。这次出访,我们了解到,匈牙利有家企业从事新能源电池组件进口,将中国产品组装销往欧洲。德清的湖州天丰电源有限公司是他们理想的合作伙伴啊!我们乘机向中匈经贸企业协会会长介绍了德清的新能源产业配套,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正是中东欧市场目前急需的。

  正好,会长计划5月上旬组织一个经贸团来浙江考察。我们邀请他,把德清作为其中一站。

  这趟下来,不能保证收获多少项目,但获得了待在国内无法掌握的优质信息。比如,我们意外为德清企业找到了“走出去”的新选项。

  在离布达佩斯只有30公里的小城韦伦采市,我们和市长先生相谈甚欢。“你们有世界出名的制造业,匈中关系又这么好,我们希望中国企业能参与到我们的城市建设中来。”他说。

  共通的产业还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希冀。我们去了德国著名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故乡拜罗伊特,这座小城有世界顶级的手工钢琴生产企业——施坦格列泊钢琴制造厂。疫情前,该制造厂每年都在上海举行音乐会。

  我们向外方介绍,德清去年的钢琴产量达4万多台,这意味着,中国每7台钢琴中就有1台产自德清。“不可思议,我们也想去参观德清的工厂。”制造厂负责人说。我们约定,今年请他们来德清交流工艺,德清企业也会参加施坦格列泊在国内举办的音乐活动。

  让客商真正了解浙江的制造业和产业链

  ——讲述者:浙江省商务厅外经处副处长章晗

  从前,我的工作是服务外资企业落地浙江,如今则是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身份切换,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思考。

  这次欧洲之行,我们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浙江省对外投资企业,如万向集团在中东欧的生产基地,海康、大华等在欧洲设立的营销机构,以及浙江在欧洲布局的经贸合作园区。以经贸合作园区为例,它不仅为当地企业提供海外仓服务,便利与浙江的物流往来,还设置了跨境电商商品的展示区。同时,园区为当地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吸引他们入驻挖掘中国市场。

  我想,浙企“走出去”,除了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也在充当一支最好的“招商队伍”。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伴而生,通过交朋友、开展生意合作,能让外方了解更真实的中国,吸引他们到中国做生意,反哺浙江的本土经济。

  这或许正是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的一种景象——根在本土,藤蔓伸到海外吸收更多阳光和养分,也播下交流合作的种子。

  这次,我还以“观察者”的视角,看到了招商员们的“升级”。他们与其说是政府工作人员,不如说是“行业专家”,对产业的了解超出我的想象。

  当负责匈中经贸往来的官员问起湖州的新能源产业配套时,南太湖新区招商中心主任朱新强如数家珍,产业链情况、投资流程和成本,仿佛在他脑海中有个巨大的表格。实际上,经贸工作人员了解产业背景非常重要,因为等我们回去了,他们是最容易触达企业的人,能够帮浙江长长久久地做推介。

  “企业想成功,涉足中国市场是必须的。不怕一开始规模小,只要能触达中国市场、进入中国的产业链就行。”匈牙利智能家具企业Kuube公司CEO马特的这句话,或许代表了大部分中东欧企业的想法。当马特问起如何在中国市场落地,湖州市吴兴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费一鸣精准报出了区里能为Kuube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数量——31家。

  一直以来,外资企业都对强大的“中国制造”有印象。我想,这次行程的意义在于,通过一次次精准专业的推介,让客商真正了解浙江的制造业和产业链,抛出合作的信号,给予客商行动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