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件套“海贸遗珍”重回故土龙泉展出——龙泉青瓷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荣光

时间:2023-11-09 09:49:21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丽水网-《丽水日报》11月9日讯  “相隔700年之后,圣杯屿元代海船上的100件套龙泉青瓷,重新回到当年生产它的地方,这对龙泉而言,是一件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同时也串起来了这条‘海上陶瓷之路’。”

  10月30日,作为第六届世界青瓷大会(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的子活动之一,“海贸明珠——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与龙泉青瓷出土文物对比展”在龙泉青瓷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1月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在展出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着重陈述了展览的重要意义。

  早在宋元时期,龙泉青瓷产品就远销亚、非、欧三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主角身份开拓了声名远播的“海上陶瓷之路”。

  孙键说,圣杯屿元代海船距今700年前,沉船地址就在福建省漳州市圣杯屿附近海域,距离海岸只有300余米。圣杯屿海域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有“处八闽之极地、为漳潮之要冲”之称,周围暗礁丛生,是一处海难多发区。

  2010年台风“鲇鱼”席卷福建,渔民养殖箱沉入海底,渔民雇请潜水员潜入30余米的海底,无意中发现了零星的沉船瓷器。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专题调查队开展水下调查,确定了圣杯屿海船的具体坐标,采集标本以青釉碗、盘为主,均为元代龙泉窑产品。

  经过整整10年的水下考古专题调查和一年多的挖掘工作,封存700年的“时光宝盒”被打开。

  考古队首次采用水下摄影拼接,在低能见度的海底获取了沉船的全景高清三维影像。考古挖掘后,汇总出水文物标本约1.72万件,99%为龙泉青瓷,器型为碗、盘、碟、盏、洗、香炉和高足杯。从精巧的“双鱼洗”到雅致的“菊花碗”,从灵动的“五线谱”高足杯到“百花绽放”的印花瓷盘,足以印证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以龙泉窑为重的事实。

  圣杯屿海船出水的瓷器带有异域风格,其中龙泉大盘,口径35厘米,足径6.2厘米,高4.3厘米,青绿釉泛灰,内壁刻划一圈印花草叶纹。

  “沉船上其他瓷器上还刻有中国汉字,如‘用、宝、仁、年’等,是典型的外销龙泉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国庆进一步介绍说,为什么圣杯屿海船上99%为龙泉青瓷,且绝大部分是工艺简化的生活用瓷?这正是因为龙泉瓷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不愁销路,属于全球化商品,利润十分可观。

  据资料显示,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港口及遗址都有龙泉窑瓷器出土记录。今年上半年,在龙泉还展出过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出土的龙泉青瓷。

  “圣杯屿元代海船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在龙泉青瓷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让大众亲眼见证中国在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盛景。”梁国庆说。

  “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是回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物,是中国向海外市场全方位输出龙泉窑青瓷的历史例证。”梁国庆认为,圣杯屿元代海船前后10年的水下调查和挖掘之路,正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间点基本重合,虽属巧合,作为古代全球化商品的龙泉青瓷,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开放繁荣的见证者。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介绍,元代以来,空前的统一局面及通畅的水陆交通为商品流通与贸易提供了便利环境。在国内的四川、蒙古草原、甘西地区、东北地区都发现过大量的龙泉窑瓷器;在东亚、南中国海、环印度洋地区,乃至中亚、东欧地区等海外地区,均有发现大量龙泉青瓷产品。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陶瓷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至名归。因为在历史上,龙泉青瓷就是‘一带一路’上畅销世界已久的国际商品。”徐海峰说,圣杯屿元代海船的发现与挖掘,填补了中国古代瓷器外销链条中国内运输的重要环节。(记者 叶浩博 阮春生 通讯员 刘茜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