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念好“山”字经 做活“土特产”

时间:2024-05-13 10:40:31来源: 意大利侨网


        地处浙江西南部的丽水,素以山多闻名,山几乎占到当地面积的九成。然而在另一维度,丽水又在筑起新一座高峰——山的“虚拟经济”:“丽水山耕”引领品质农业,“丽水山居”统率农家乐民宿,“丽水山景”主唱乡村游,“丽水山路”专注自驾族,“丽水山泉”激活水经济……如今,“山”字系的区域公用品牌,堪称丽水的“金名片”,也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如何落笔山水画,念好“山”字经?物理组合的“山”字系,怎样发生化学反应?品牌又何以写好“土特产”文章?近日,记者走进丽水,寻找另一番“山景”。

有文有质,“土”得有味

  一下车,丽白枇杷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陈波就指着路旁的大棚,满脸自豪地说:“里头这17株枇杷树,平均算下来,一颗果子能卖4块多。”之所以能卖高价,一则胜在提早一月上市的时间差,二则通过增施有机肥、疏花疏果和控产提质,胜在质优,因此未及成熟,枇杷早被订出大半。在傅陈波看来,消费者的信任还赖于有“丽水山耕”的背书。

  2014年,丽水好生态孕育的好产品,如何走出深闺被人知,并且卖出好价格?2014年,丽水推出全国首个地市级,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该品牌自诞生起就锚定生态精品,为彰显品质感,丽水还建立了品牌认证标准体系和溯源管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农药化肥准入标准,将“生态牌”打到极致。

  在丽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力量看来,好山好水好空气不会凭空转化为经济产品,需要有效通道和可行模式,具体到农业农村领域,就是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因为“山”字系品牌是丽水最大的“土特产”。他认为,“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资源,既要以内质化的方式做优品质,又要以外向型的方式讲好故事。

  立足文脉是丽水做足“土”字的另一张牌。从传统农耕文明中汲取“和谐共生”的理念,丽水集成推广“茭鸭共生”“稻鱼共生”“林菇共育”等生态种养模式,两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拥有全球和全国重要农遗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品质享受+乡愁韵味”由此成了丽水农品最具辨识度的标签。

  “山耕”开创了“山”字系,追随者们则很好地延续了品牌内涵,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的品质感,从而“土”得别具一格。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山居”成为景中景,从“种风景”到“卖风景”,又走向了卖生活方式;“山路”将9个县(市、区)的29个打卡点串成环线,各具特色的山路俨然文化与经济的廊道;凭借纯正优异的水质、清冽甘甜的口感,以及独树一帜的设计,短短几年,“山泉”迅速走红,还登上了亚运国宴。

创建场景,“特”得时尚

  2005年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首批、亚洲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发扬光大,新产品层出不穷,效益增了,面积自稳,总产值达2亿多元。对此,分管产业的丽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永伟深有感触,所谓“特”字,就要体现本土风情,这需要场景打造和创新赋能。

  31岁的田凯瑶摊出双手,烤烧饼留下的印迹若隐若现。杭州亚运会期间,本科国际贸易毕业的她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其他16位烧饼师傅一同亮相。田凯瑶将缙云烧饼文化娓娓道来,在“亚运村”着实吸引不少眼球。目前,她在杭州开有两家门店,父母反倒成了帮工。

  缙云烧饼有着65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已是富民大产业:8000多家(个)门店和摊点遍布全国,从业人员达2.4万多人,去年总产值超34.8亿元。烤烧饼是项苦差,但类似田凯瑶“第二代师傅”的出炉,则为老产业带来了新气象。

  在缙云,烧饼味道“守正”之余,叠加文旅、创意、社交等元素后,吃烧饼、喝咖啡、买烧饼文创产品,跨界成就新风尚。就连最重要的原料菜干,十年间身价翻番,现在有了“菜味居”企业的工厂化经营后,亦是花样百出,令人刮目相看。

  景宁县域内有7万余亩茶园,与老一辈凭经验做茶不同,35岁的李云燕接过父母担子后,用“数字”制茶,也更关注创意包装。畲族的姓氏文化、图腾文化,开盲盒、配组合,还有袋泡茶、拼配茶,仅看包装便让人爱不释手。最近几年,李云燕还尝试“山耕”与“山泉”的联袂,推出冷泡茶。

  年轻人创意无极限,眼下,异曲同工的融合正蔚然成风。景宁“山语间”民宿掌柜雷福珠,将流转来的百亩茶园与民宿经营融会贯通。客人住的是茶主题房间,吃的是茶宴,还能体验采茶制茶,绝佳的体验式营销让她收获了一大波铁粉,也开创出黏性十足的销售渠道。

  还有“丽水山居”首批入会的民宿“驻85”,主理人叶丽琳经营三栋民宿之余,即将在莲都的古堰画乡再开一家餐饮店。她坚信,融入“丽水山耕”的产品,不仅能让客人有更多舌尖上的享受,还能配套更多农事体验,未来“钱景”无限好。

  基于内需,“山”字系成员间如胶似漆:全市440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376家农家乐民宿经营户,点亮了“山景”,也是“山耕”和“山泉”的绝佳营销场景;“山路”为“山景”和“山居”带来了自驾流量,253个“山耕”基地亦是旅游驿站;“山泉”避开竞争激烈的饮用水市场,与“山耕”旗下的茶叶、石斛、灵芝等联名组团,共享客户、渠道资源,尝试走出新赛道。而每一个“+”的背后,就是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消费场景,既聚拢着年轻创业群体,也吸引着新兴消费群体。

形成集群,“产”出共富

  云和雪梨有着500多年栽培史,单个就有三四斤。可过去,行情差,梨农觉得不划算,产业每况愈下;这几年,面积增了一倍,单果身价上百元。云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晓彬认为,这离不开包括种质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精深加工等在内的一整套“组合拳”。

  为了找到最纯正的味道,云和开展老雪梨核心特性基因的鉴定研究,通过优株选育,让其能赶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前上市。同时做好深加工“后半篇文章”,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雪梨汁、雪梨膏、雪梨糖等系列产品,形成产业化集群,以此来带动千家万户走向现代农业。

  在丽水,产业化思维可谓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成就了蓬勃的共富力量。通过“多条腿走路”,全市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15年位居浙江首位,近三年的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幅度同样领跑全省。遂昌以一个长粽撬动山乡共富,就极具代表性。

  距离端午尚有一月,位于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的原食健康农业有限公司早已飘出粽香。去年,从这里出产长粽达120万个。记者采访时,大多工人忙着采茶,等茶季一结束,这里就将开足马力。61岁的张冬梅是遂昌长粽非遗技艺传承人,包一天粽子,日薪可达四五百元。

  “原食农业”的老板郑富明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因此对创意嫁接有着天然敏感度。为了让粽子跳脱传统端午的刻板范畴,他从口味到内涵进行全面升级,比如让粽子更具颗粒感,又比如结合遂昌牡丹亭文化推出“520长情粽”,还有“长粽+糕点”的联袂,寓意高中状元,问世即爆品。去年仅发往北京的礼盒,就多达10万份,几乎全年生产无休。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华根介绍,去年,全县长粽销售额超1.2亿元,也随之带动了箬叶产业的发展,产值同样超过亿元。采箬叶、包粽子,都属劳动密集型,对此,县里组建这两类共富工坊,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建成加工厂,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又带动了闲余劳力就业,效益十分显著。

  据了解,去年,丽水仅6条品质农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就超600亿元,单条链过10亿元已有10条,像茶叶、食用菌等产业还形成了“种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新格局。这些集群的背后,则是“一县一品”特色人才队伍,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带动超5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山”字系品牌打造,丽水正搬走心中的山,绕过搬不走的山,念响新时代的“山”字经。(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