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GDP超千亿县(市、区)增至33个

时间:2025-02-20 10:13:09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  近日,随着各地陆续公布2024年成绩单,浙江千亿县(市、区)版图再次更新——

  自2013年慈溪成为浙江首个千亿县以来,诸多强县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凭借着县域经济独特的繁荣和活力,推动着浙江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浙江千亿县(市、区)已扩容至33个,比上年再增4个,总数超过全省县(市、区)三分之一。

  新出炉的榜单有何变化,这次扩容透露着哪些信号?

  头部更强

  每逢新榜单出炉,排名变化最受关注。

  2024年度千亿县前三,分别是余杭、鄞州和北仑,与2023年并无差异,但实力却更为硬核:全部突破3000亿元。

  3000亿,曾一度是浙江县域经济的“天花板”。2020年,余杭GDP达到3051.61亿元,成为浙江首个超3000亿地区,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余杭一拆为二,与鄞州开启了“浙江GDP第一区”争夺战。

  随着GDP突破3000亿元,城市综合实力、科创能力、财政收入大幅增强,其发展平台得以提能,城市视野更为开阔,产业愿景随之打开,这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巨大财富。

  再看前十中的其他选手,分别是慈溪、滨江、上城、义乌、萧山、西湖、柯桥,体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

  其中,表现最出色的当属义乌。2023年,义乌赶超柯桥,跻身十强;2024年,这座城市力压萧山、西湖、拱墅,一口气站上第七位。

  跳跃式进位,在于不断创新贸易业态模式。从微观看,义乌生意好不好,市场人流最为直观,去年义乌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超22万人次,日均外商超3900人,均创近10年新高。

  从宏观看,2024年义乌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6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这个增速超过了进出口总额位列第一的深圳。

  其他千亿县排名相对平稳,但也不乏特别“出挑”的。

  比如,瑞安经济总量突破1450亿元,时隔12年全省排位重回第18位,为近十年最佳。

  传统工业大县受产业结构制约,突围往往不易。但瑞安通过工业厂房出租、数据得地、亩均论英雄等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创近10年新高。

  再如,钱塘区经济总量为14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1%,高于杭州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作为浙江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出道即高峰”,2021年GDP就超过了千亿,之后一路攀升,2024年更是连升三名。钱塘区的动力源于底子好,汽车产业、生物医疗产业一枝独秀,因此有底气喊出“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口号。

  新人辈出

  每年的千亿县榜单,另一个焦点是新面孔。2024年入围选手多达4家,分别是奉化、江北、龙湾和富阳。

  对比往年,这样的扩容速度可谓相当快——

  2023年,平湖、南湖、宁海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22年,临平从老余杭划出后,终于跨过千亿门槛;2021年,吴兴(包括南太湖新区)成为湖州唯一的千亿元县(市、区)。

  4名“新人”中,奉化和富阳在意料之中,龙湾和江北是意料之外。

  2023年,奉化和富阳GDP均超过960亿元,只要保持增速不掉队,撞线千亿不在话下;龙湾和江北在920亿元上下,属于“跳一跳,摘到桃”这类,双双成为2024年“黑马”。

  为何能提前晋级?

  全新的产业赛道,是龙湾加速跑的秘诀。近几年,龙湾引进和培育瑞浦兰钧、长江电子、麦田能源、伟明盛青等上下游协作配套企业,进而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

  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是江北的特色所在。作为宁波面积最小的区,空间非常有限,江北通过国资收购开发、企业自主开发、政府收储开发等模式,对工地用地进行“二次开发”,成功破解制造业企业投资扩产与工业用地紧缺矛盾。

  如今,浙江千亿县地区结构又发生变化:第一梯队是杭州和宁波,都是9个;第二梯队是绍兴、嘉兴和温州,都是4个;第三梯队是湖州、台州和金华,只有1个;第四梯队是衢州、丽水和舟山,暂时还未出现千亿县。

  其中,宁波最可能率先实现“全员千亿县”,发展相对较慢的象山与千亿县的距离已经不远。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柯敏,长期研究宁波区域经济。她认为,宁波几乎每个县(市、区)拥有海岸线,海洋特色鲜明,经济开放度较好,几乎每个县(市、区)有几家外向型龙头企业和实力较强的经济开发园区,带动了县域经济整体规模发展。

  与此同时,宁波所辖县(市、区)还与周边绍兴上虞、嵊州,台州临海、温岭等发达县域联系紧密,协同推进了都市圈域内汽车制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集群上下游协作配套,增强了经济发展黏性和韧性。

  候补蓄势

  浙江千亿县的“彩蛋”,还在候补队伍。

  今年具备冲刺千亿实力的县(市、区)不少,如2024年GDP超900亿元的瓯海、临海、秀洲、嘉善、象山、长兴。此外,椒江、东阳、婺城、永康、嵊州2024年GDP也均已超800亿元。

  从预备队的地区分布来看,金华、嘉兴、台州的占比较高,衢州、丽水和舟山三地依然还要加把劲。

  2025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瓯海、临海、秀洲、嘉善只要保持与全省相匹配的增速,都有可能迈过千亿门槛。至于象山和长兴,只要够努力,同样也有冲刺成功的可能。

  这意味着,千亿县的扩容速度只会更快。

  怎么看待这两年出现的千亿县“爆发”现象?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认为,这是“市场活力+产业升级+制度创新+要素积累”的系统性成果。

  一方面,整体经济较为均衡发展。

  从过去的“一县一业”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到如今几乎每个县域都有自己主导的产业集群和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民营企业不仅扎根本地并迭代繁衍出产业链群,为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核心支撑力。

  另一方面,头部县(市、区)拼创新拼实力更为突出。

  从过去萧山余杭之争、到后来余杭鄞州之争,再到如今余杭重新回归第一,区域排名的变化既有政策原因也有运气成分,但总体来看还是“拼创新”这个关键因素。不管是技术革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有创新才有产业升级和快速增长。

  当然,观察千亿县也要向外看。

  在浙江隔壁,江苏2024年迎来了第二座5000亿县级市——江阴实现生产总值5126.13亿元,几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总量相当。

  另外,昆山2024年GDP达5380.17亿元,继续保持领先。今年昆山新春第一会上提出,拉高发展标杆,跳出县域思维,敢于在更大的坐标系中与更强的对手比拼较量。

  如何看待这种差距?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通电话那天,对方正巧在杭州考察科技创新,聊起两地的县域经济颇有感触。

  对方认为,苏南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这是个客观现象,但也不宜夸大。江苏制造业要素禀赋相对完善,浙江则在数字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更有优势,江浙县域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但禀赋各异应各扬所长。

  “就像我们这次来杭州考察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新兴企业一样,两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防止‘内卷式’竞争。”陈柳说。

  强县之路,浙江即将开启新探索。

  今年,浙江将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强城,就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

  新一轮千亿县竞赛,会在你追我赶中各显神通。 (记者 金梁 夏丹 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