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医改,何以吸引世界关注

时间:2025-05-22 10:58:50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一场破解看病难的医疗实践,从浙西南山区走到了世界舞台。

  5月19日至27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办“数智赋能初级卫生保健 促进全民健康覆盖”主题边会,重点向世界展示中国基层卫生健康改革创新成果。

  5月20日凌晨,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在该边会上作交流发言的基层县级单位,围绕“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模式,分享了构建“固定+流动”山区医疗服务体系的经验做法。现场来自泰国、埃塞俄比亚、秘鲁和坦桑尼亚等国的参会者对这一探索表示肯定。

  赢得世界目光聚焦,丽水山区医改有着怎样的故事?

出门看病难,那就送医上门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些偏远地方存在村点分散、就医不便的“老大难”问题。

  “以前看个感冒都要翻两座山。”家住景宁东坑镇杨斜村的陈阿姨,因中风导致偏瘫。现在,巡回诊疗车每月都到村里来,让她在“家门口”就能做上康复治疗。“以前想都不敢想。”

  山高路远看病难,这句“不敢想”,是山区群众藏在心底的期盼。

  破解就医难,先要让医疗资源动起来。

  2018年开始,丽水推出“流动医院”,开展巡回诊疗服务,从基层医疗机构或医共体成员单位派出巡回诊疗车进村,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门诊、检查、取药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2021年,针对山区实际,丽水又进一步升级巡回诊疗服务,运用数字化手段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优化管理,打造“智慧流动医院”,让“家门口”能看病,变为“家门口”看好病。

  这一升级不得了。

  几年间,巡回诊疗车从16辆发展到64辆,医疗设备由7种拓展为23种,服务频次也从不固定时间延伸至每月4次定时、定点、定人进村服务。“家门口”的移动式“微型医院”,成了山区群众的“医”靠。

  山区医疗服务光有不行,还得优质。

  服务质量得跟得上。丽水专门制定《“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服务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对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规范、评价改进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提升诊疗水平。

  服务精度也不能少。丽水在“浙里办”App建立“智慧流动医院”服务端口,设置健康资讯、出诊排班、健康档案、需求反馈、就诊评价五大模块,让群众在掌上“按需点单”,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

  城里医生下乡巡诊,仪器设备直通家门,能在现场看病、开药、刷医保卡,还能连线上级医院专家远程问诊……大山深处,“在‘家门口’就把病看了”的愿景,照进现实。

扩大覆盖面,壮大医疗队伍

  “流动服务”的成效,要靠“固定服务”支撑。说白了,就是要看医疗覆盖面有多大、医疗人才有多少。

  扩大医疗覆盖面,做好摸排是前提。

  综合乡镇地理位置、常住人口数量、机构规模和服务能力基础等因素,丽水将乡镇卫生院分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小型卫生院”4类进行分类管理提升,同时对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医疗空白村新建规范化村卫生室,将医疗资源沉到底,实现医疗服务100%全覆盖。

  资源共享是关键。

  山区医疗服务跟不上,重难点就在于医疗资源的不平衡。

  在保证政府人、财投入的前提下,丽水探索将5人以下小型乡镇卫生院纳入基层片区化管理改革,将基层医疗机构整合为适应乡村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的片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人财物集中调配,节约5人以下小型卫生院行政管理等人力资源,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益,初步形成了“大院带小院”的新格局。

  覆盖面扩大了,还得有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投入进来。

  近年来,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丽水全市累计为基层培养3032人,已成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此外,丽水还实施万名基层医生进修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共派出进修385人,并鼓励上级医院专家定期下沉进行坐诊与指导来提升能力。

  “我们核心的思路,在于怎么从‘小切口’破局,建起一套山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大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丽水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把医疗服务变得“更聪明些”

  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医疗”“AI医疗”的兴起,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操心、让诊疗更私人化和定制化等“数智化服务”作为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丽水从几个“率先”展开破局:

  ——率先建成浙江省唯一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一体化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形成全市连续医疗服务一张网。

——率先推进“医检互认”,实现全市检查检验结果的开单、校验、提醒、调阅、互认、监管的完整闭环流程,近三年全市医检互认平台为患者节省费用4860余万元。

  ——率先实现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全覆盖,惠及2351位基层医生。

  ——率先打造“山里好筛防、山里好问诊、山里好配药、山里好入院”四大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数据治理实现对山区偏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持续供给和服务闭环。

  ——率先成立市域航空救援联盟,深化“数智+陆空”协同服务,构建“陆空协同”的山区急救体系。近三年,平均急救服务半径从21公里缩小至12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34分钟减至12分钟。

  “看病少跑路,小病不出村”,从翻山越岭到“家门口”享优质服务,当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健康鸿沟”日渐消弭,这场始于车轮上的医改,成为“健康中国”生动的山区注脚。山区群众的美好向往,映照在奔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路生花。(来源:源新闻 记者 谢孔伟 通讯员 王锦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