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8 08:47:02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省建设厅南下溯瓯江而来,以“四维驱动”重塑祯埠村的山水肌理;平湖市携科技之风越杭州湾而来,在东源口村的山地间播撒“智慧农业”的种子;嵊州市怀越剧之韵穿剡溪而至,与新彭村的田鱼文化共谱农旅融合的新曲。这三组跨越山海的协作剪影,恰似“山”与“海”双向奔赴的动人诗行。
在它们的故事里,产业拔节的声响与科技的光芒交织,心手相连的温热与共赴振兴的信念彼此激荡。作为时代的一个个鲜活缩影,它们也见证着青田与山海协作结对地的携手同行,共同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
“四维驱动”焕新小山村
去年1月,当邱希阳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来到青田县祯埠镇祯埠村挂职时,眼前的景象让这位来自浙江省建设厅系统的挂职干部印象深刻:瓯江碧水蜿蜒而过,与青山勾勒出秀丽底色,沿江而望,错落分布的民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村落肌理在自然生长中稍显凌乱。而这一切,在省建设厅自2021年8月与祯埠村结对开展山海协作后, 便开始经历着蜕变。
作为结对帮扶的“开篇之笔”,省建设厅以祯埠村陈篆自然村的生态本底为切入点,选定“最美绿道”建设作为突破口,拉开了以城乡风貌、资源流转、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为“四维驱动”的帮扶大幕。
彼时,“最美绿道”建设在浙江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省建设厅团队敏锐捕捉到当地江、滩、古树交织的生态优势,于是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优秀设计师团队,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条兼具景观美学与业态规划的绿道。这条串联山水资源的绿色纽带,不仅成为祯埠村风貌提升的标志性工程,更成为撬动祯埠镇全域发展的关键支点。
光有绿道还不行,城乡风貌驱动的乡村更新随之而来。在3年3000万元援助项目资金框架下,其中三分之二投向城乡风貌建设。如今,10幢民居的外立面焕然一新,“千帆驿站”拔地而起,曾经杂乱的村落换上了整洁的“新衣裳”。
风貌焕新只是起点,资源盘活的“里子工程”纷至沓来。邱希阳走在村里,沿滩土地上,数字化草莓大棚闪着银光;中蜂共富工坊飘来阵阵蜜香;青年潮玩基地进入最后的装修冲刺……这些分布在祯埠村的五个共富项目,如同棋子落盘,激活了闲置的土地、民居和生态资源。
在产业脉动中,公共服务的温度悄然蔓延。村口的养老中心工地一派忙碌景象,85张床位的建筑主体已近尾声,800万元山海协作资金与青田县民政、残联等2000多万元投入,正将“银发关怀”织入乡村肌理。更让邱希阳期待的是与嘉兴运营方对接的旅居式养老模式,未来这里或许会成为长三角老人的“诗和远方”。不远处,祯埠镇小学改扩建工程紧锣密鼓,今年9月,孩子们将在窗明几净的新校舍里开启校园新生活。
站在陈篆自然村的最美绿道上,邱希阳望向波光粼粼的瓯江。春风拂过,不断翻新的民宿变得越加新潮,数字化草莓大棚里农户正悉心照料秧苗,远处小河坑文创园共富工坊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片曾经闭塞的土地,正因为山海协作的纽带,串联起省域统筹的资源、乡村振兴的梦想,以及无数像邱希阳一样的“新村民”对未来的期许。
山地农业的“科技弄潮”
在青田高市乡东源口村的葱郁群山间,占地5亩的数字化草莓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大棚创新采用“冬草莓夏番茄”轮作模式,让土地四季生金、效益叠加。尽管眼下大棚暂入“休憩期”,但棚内的立体种植架与智能设备,仍在默默诉说着平湖与东源口“山海协作”的动人故事。
这个省重点帮扶村,曾因不足百亩的破碎耕地和贫瘠山地,深陷“地难种、钱难赚”的发展泥沼。2022年,平湖市带着“向科技要效益”的创新理念破局而来,为这片土地送来了“高架无土栽培”的科技密钥。
在原本凹凸不平的山地上,几个高标准智能温室拔地而起。立体种植架如层叠的绿色云梯,蓬松的椰糠基质替代了板结黄土,数字化管理系统如同精密的“农业大脑”,让浇水、施肥、控温等工序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这就像给草莓、番茄建了‘智能公寓’,根系在舒适的环境里‘喝着营养液’生长,产量自然翻倍。” 东源口村党支部书记彭秀媚介绍说,这套“科技魔法”不仅征服了崎岖山地,更创造了东源口村的农业奇迹——3300平方米的大棚内,番茄年产量达6500公斤,亩产值突破30万元,相当于传统种植模式的10倍,让贫瘠山地变身“黄金地块”。
科技的光芒不仅照亮田间,更温暖了民生底色。大棚的“共富密码”藏在三方联动的运营模式中。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258万元,由平湖援建资金、青田农业补助与村集体资金共同筹集,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赋能、农户参与”的三方联动机制。村集体每年稳定获得10万元大棚租金,还可参与项目收益10%的二次分红;大棚日常管理吸纳10余名村民就业,从智能设备操作到果实采摘,村民们在家门口掌握了新技术,每年增收超5000元。
这颗“科技草莓”的茁壮成长,背后是平湖与东源口村多年协作的深厚积淀。自2019年以来,平湖市的挂职干部和联络员以“长+短”产业组合拳为东源口村产业发展破题。短周期的水果玉米、浙贝母实现当年播种当年收益,长周期的笋干产业依托竹林资源延伸产业链条,而草莓大棚的轮作模式,更让土地效益倍增。如今,50万元山海协作资金又在50亩百合基地埋下新希望,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至少5万元收益。
与此同时,平湖投入900余万元帮扶资金,推动游步道建设、民居外立面改造等10余个项目落地。这个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如今已蝶变为丽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越剧和田鱼的“文化联姻”
走进仁庄镇新彭村,村口“嵊携彭飞”的牌坊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鎏金大字既镌刻着嵊州与新彭村的山海情谊,又饱含着“嵊州携力、新彭腾飞” 的美好愿景。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溪水潺潺穿过百年古桥,百亩稻田里田鱼欢快地嬉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处处洋溢的“山海情”。比如,由村民晾晒场变身的“青山嵊海”长廊亭里,几位老人正摇着蒲扇休憩;曾经荒废的农用房如今化作文化礼堂,木质越剧大舞台上,《梁祝》选段的琴弦声隐约可闻,墙面上与嵊州越剧相关的图文,让村民们渐渐迷上了“才子佳人”的故事;漫步村中,田鱼造型的路灯灯罩上印着越剧花旦和小生的卡通形象,每到夜晚,暖黄色的灯光便将“鱼跃龙门”与“水袖翻飞”的意象投射在石板路上。
别看新彭村现在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这里基础设施陈旧匮乏,经济相对落后。作为华侨村与田鱼村的双重身份叠加之地,新彭村的蜕变始于2020年嵊州注入的超500万元山海协作资金。这笔“山海之约”的资金像一支神奇的画笔,不仅改变着新彭村的村容村貌,还源源不断地为新彭村带来农旅产业振兴的机遇。
村子中央,田园小火车正载着孩童穿梭于稻田间,新建的儿童乐园传来欢声笑语,身着戏服的吉祥物“鱼宝”雕塑憨态可掬,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在十字亭区域勾勒出亲水体验区,让游客可以踩水嬉戏的“鱼·越”景观池;在稻田边缘搭建起“稻田小咖”咖啡屋,落地窗外是“稻鱼共生”的生态画卷。而在“当田鱼遇见咖啡”直播基地——这座由闲置民居改造的“网红孵化站”里,村民们会对着镜头推销稻米和鱼干,身后的背景墙巧妙融合了青田侨乡的欧陆风情与嵊州越剧的水墨元素。
当清晨的薄雾漫过“青山嵊海”长廊亭,穿着围裙的村民在农家乐里烹饪田鱼,远处的越剧唱腔与稻田里的蛙鸣声交织成歌——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联姻”,让古老的田鱼村焕发出“山海协奏”的独特魅力,也让“嵊携彭飞”的美好寓意,在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结出了沉甸甸的共富果实。(来源:源新闻 记者 刘淑芳 通讯员 周靖凯 陈安妮 叶佳艳 江蛟伟 图 青田县委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