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6 09:15:20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7月16日讯 建设创新浙江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作出的“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教育科技人才政策联动机制初步建立,“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全省推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启动实施,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当前,围绕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部署正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今年1至5月,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都能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以往政策框架下,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分散归口于不同的部门。当前,浙江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考虑、整体部署,在全国率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的顶层设计。
不妨来看看,在浙江谈创新,人们常说的三句话。
“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
省域层面,浙江支持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主攻方向相近的高校开展学科联建、人才双聘。“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的用人模式在科研人员之间风靡。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今年以来,专家互聘比例达44.2%,比去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人才流动共享的共识悄然达成。出台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试点实施方案,全省流动共享高层次人才(副高以上)3759人。高水平大学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全部制定人才有序流动共享实施办法,人才流动共享情况纳入高校综合考核及高能级科创平台评价体系。
“师生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大地上。”
来自浙江省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的探索——共建高校的研究生课题100%源自企业真问题、实践100%去往产业真一线,让学生们在企业间广受欢迎,有的还未毕业就被招揽。尝到了甜头,今年实验室计划把共建高校的30名研究生送到浙能集团、科百特等企业开展联合培养。
精准培养共育产业所需的学子,高校、平台与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忙碌着师生撸起袖子创新的身影。更进一步的是,今年浙江将试点支持高校研究生主持实施科研项目;白马湖实验室在区域联合基金中为博士研究生单独设立150万元项目,用于支持博士研究生培养。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56岁的徐国建难忘,今年5月,借助“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新政,他终于评上了人才——入职浙江开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1年,这位技术总工主导和参与开发了500多款产品,却因达不到学历门槛,错失人才评定。新政策一来,公司马上为他申报了。
在浙江,是不是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当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新政全省推广,在20家企业试点开展省级人才计划自主认定,省市县联动授权企业5100余家。不仅省、市级人才计划取消对社保、户籍等方面限制,宁波、湖州等地还开始探索“投拨联动”人才支持方式改革。
实现“1到10”“10到100”接力跨越
这是一个钙钛矿材料产业的前沿之作:首创3D层流风场技术,实现平米级钙钛矿薄膜的高效、均匀结晶……
作为我国率先以独立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民企,与浙江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杭州纤纳光电研究团队,正成为浙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企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当前,浙江建立企业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上升为省重大科技项目机制,全面提高企业参与科技活动全链条的主导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202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成果共286项,占95.7%。
越来越多的“第一”涌现,越来越多的“空白”被填补。与我国航天龙头企业牵手,之江实验室把算力送上天,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浙江工业大学与科百特校企联动打破发达国家在“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上近50年的垄断……科技与产业牵手,创新的速度和进度从未如此频繁被刷新。
中试平台,越来越催动科技成果实现从“1到10”“10到100”的关键一跃。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建立了“样品样机产出、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三维评价体系,让创新不再止步于论文和专利,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中试平台是实验室和应用场景之间的重要环节。浙江正加快步伐,省市联动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让中试平台的“企业朋友圈”扩展得越来越大。
当前,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模式路径单一、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省产学研联动的掣肘。
实现更多“1到10”“10到100”的突破,须打通“两新”之间的“任督二脉”。《关于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选派正在进行,已签订三方协议的“科技副总”1725人、“产业教授”410人……
“两新”融合之下的浙江,工业经济承压奋进。1至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1.7%。
持续厚植创新的土壤,精心打造包容的文化,相信浙江的创新大树能不断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记者 何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