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奔涌,记忆的河床在不断冲刷中沉淀出一些难以磨灭的名字。任岩松——这三个字,于我而言,是初识时的遥不可及,亦是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
1990年那个夏天,我刚念完初一,听闻一位熟识的学长考入一所由华侨领袖任岩松先生捐建并以其命名的中学——任岩松中学。彼时的我虽然懵懂,却已被这名字所承载的厚重感深深吸引。两年后,我义无反顾地将“任岩松中学”填在了中考志愿的第一栏。志愿指导老师虽再三劝阻,我仍执意为之。命运却略施小计——因未接到体检通知,我一度以为梦断于此。
焦急之中,父亲陪我踏上前往学校的路。接待我们的是林成植老师。他温润儒雅、从容得体,宛如典籍中走出的名士夙儒。没有质问与不耐,只是一句平和的询问:“你怎么没来体检?”那份关切抚平了我心中的不安。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娒,你是踩着分数线进来的,一定要好好学习哦!”这句话,犹如种子,在那个闷热的夏日扎根于我心。
高中三年,我在这份期许里砥砺前行。多少个周末,即便校园寂静、寝室空荡,我仍独坐教室,埋首书海,以至于凌晨。但因底子薄,英语尤甚,即便付出了百倍努力,成绩也未达到预期目标。失落过吗?是的。但我从曾未气馁。这份坚韧,却源于一次特殊的邂逅——入校不久,我亲耳聆听了任岩松先生的演讲。
没有华丽辞藻,先生以质朴讲述其人生经历。他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只讲述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在商海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而当他功成名就后,第一念头不是享乐,而是回馈——回馈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出资兴建了“任岩松中学”,捐建了“任岩松礼堂”,在家乡建起自来水厂……为谋桑梓之福,他倾其所有。他的赤子之心,令我肃然起敬。他不在了,但那份大公无私的精神,如阵阵松涛,常回响于脑海。

学海无涯,我收获的不止书本知识,更有为人处世之道。班主任孙玲英老师严谨治学,又不失关怀;吴炳进老师才思泉涌,平易近人;戴海林老师学养丰厚,讲课风趣;黄东海老师要求严格,却令人亲近。师者之光,照耀我三年不衰。
而同窗之情,更是那段青春最动人的注脚。蔡永志的沉稳睿智、蔡晓敏的快意豪情、华允平的睿智机敏、傅志强的细腻柔和、曾小巍的拼搏不懈、赵鹏程的射艺百步穿杨、林峰的早熟干练……一帧帧鲜活的面孔,一句句互勉的言语,至今犹在脑海回响。
三十年光阴弹指而过,昔日的少年已是两鬓微霜。但当熟悉的声音响起,当我们再次相聚,那份潜藏的情谊便如山洪海啸般奔涌而来。此刻相聚,是喜悦的回望,也是新的起点,是精神的集结,更是力量的凝聚。任先生一生诠释“根”与“馈赠”的哲学,他就是故土青松,虽逝,其自强不息、心怀桑梓、泽被后世的精神却化为松风,不止不息,吹拂我们心田。
松风不止,岁月同声。
(作者:林基,任岩松中学95届学生,现为温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金融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