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1 08:55:21来源: 意大利侨网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9月11日讯(记者 潘璐 吴馥梅)9月新学期,浙江中小学出现了很多新玩意:覆盖各学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每分钟能扫描批改几十页作业并提供学情分析的“助教”、针对每个学生薄弱点量身定制的习题库、融合身体与心理健康评估的个性化评价报告……人工智能的触角,正延伸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
浙江各地在中小学各学段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探索。面对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如何深度融合的问题,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试点学校围绕试点场景,形成课题报告和一套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创新机制和可持续保障制度等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在学校内形成教育大模型(智能体)常态化普及应用,师生常态应用率不低于80%。
杭州市春晖小学通过AI生成的全维度学生成长个性化画像。
9月9日,省委书记王浩在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调研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工作时说,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很有意义。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教法、教材中做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加法”,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当人工智能成为校内校外的“标配”,在这场人机共教的育人探索中,我们如何寻找教育和技术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课堂上来了AI助教
今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里多了几位特殊的助教。
老师需要1.5小时左右才能批改完一个班级的英语作文,它只需要15分钟就能完成,还能生成详细的批阅报告。新手老师的AI(人工智能)观察课堂上,它通过摄像头观察课堂的细节,将课堂氛围、互动性、教学行为等记录在分析报告上,让老师能够直观地验证课堂有效性。而学生想查看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只要在教学楼的终端设备上进行刷卡和人脸验证,教育智能体“浙附君”就会出现,亲切地和学生展开交流。
浙大附中学生使用VR设备实现个性化学习。
这样的AI助教,已在浙江多地的课堂上出现。
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已经实现了个性化作业——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通过机读考卷、扫描分析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薄弱点,推送个性化习题手册。
对于入选浙江省首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杭州市春晖小学来说,这是一次从智慧校园到智能校园的跨越。在教学楼一楼的春晖驾驶舱内,一幅多达22页的全维度学生成长个性化画像展示在我们眼前:学生的身心素质情况、全学科学习情况、社团参与情况以及全学科教师评语都被记录下来。
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书记田冰冰表示:“我们试点的方向是未来学校,不只是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而是整体改革校园的生态,实现学生综合评价一体化、教师终身专业发展一体化以及学校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为此,春晖小学正在建设全新的教育智能体,将场景采集数据共享到智能体上,让老师、学生、家长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够调用智能体,让教学更加精细化、全面化。
杭州市春晖小学学生体验清华AI机器人课程。
专家认为,和以往的智慧教育不同,教育智能体的引入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也是教育理念、模式与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学生可以通过智能体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则从单向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与引导者。浙大附中技术组教研组长高成英正在经历角色的转变。她说:“一方面,AI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任务里解放出来,用数据精准地分析学情,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另一方面,师生互动的边界也在重构,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
不仅是教师,学生、家长也对教育智能体带来的改变深有感触。在春晖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作文辅导课上,老师针对全班同学的问题进行初步指导后,学生可以自主地和平板上的教育智能体进行交流。五年级的林卓逸很喜欢对着AI助教提问。他告诉我们:“和AI对话后,感觉写作文的思路升华了,本来我只会套一些语言公式,但AI把我的思路打开了,这句话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它的回复速度也快。”
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坦言,由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每次给孩子听写单词时都很为难,“现在,孩子使用智能体给自己听写单词,智能体还可以按时提醒、反馈结果,确实好用。”
教育智能体已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引擎。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叶振称,教育智能体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我们附中将依托浙师大的支持,为智能技术提供真实丰富的教育应用场景进行调试,并结合本校学情进行本地化部署,实现精准化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我认识。”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教室。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避免“AI幻觉”和盲目依赖
人工智能正改变着课堂形态、学习模式和校外学习的渠道,这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孩子在学校与智能体互动,是否会“偷走”他们的独立思考?孩子回家后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使用智能体,能否确保隔绝不良信息,避免影响孩子价值观塑造?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多位受访的中小学教师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庭作业一眼就能看出AI味,尤其是英语作文和语文作文。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班上很多同学都在电脑、iPad、手机里装了AI应用,有时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就让AI帮忙。”
“我小时候总爱趴在藤椅旁写作业。冬夜来得早,窗外的风卷着雪籽敲玻璃,台灯的光却把寒冷挡在三尺之外。外婆坐在椅上纳鞋底,银亮的针线在灯光里穿来穿去,她的白发沾着细碎的光,像落了层星子……”不久前,宁波一所初中的语文老师收到了这样一篇作文作业,不符合孩子生活时代的细节、过于成熟的结构以及矫揉造作的表达,让她看得哭笑不得。
“这种现象不是少数,有家长告诉我,孩子写作业困难,他们就根据给定的作文题用AI生成大纲,再让孩子扩写。”甚至有家长会选几个常见题目让AI生成文章,然后让孩子背诵下来,套用在不同的作文话题下。无奈之下,这位老师只能增加当堂作文教学的次数。
除“偷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风险外,AI存在的技术瓶颈,尤其是“AI幻觉”问题,也容易让尚未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二学生卫家鑫告诉记者,尽管老师布置作业时会强调不要直接上网找答案及让AI代写,但有的同学依然很喜欢用AI写作业。然而,哪怕是技术学科的作业,AI的错误率也高达50%。“我让AI辅助学习,比如写作文想要查找素材的时候,它就会编造一些资料,这让我很苦恼,我还要去查证,反而会降低效率。”
由于对编程很感兴趣,卫家鑫平时也会用AI去写部分编程模块或者搭建初步的项目框架,但他会对AI提供的信息保持警惕:“AI写出来的东西,我一般会仔细地检索每行每列,自己再读一遍,确认无误后再向AI细化自己的想法。”
尽管AI能够一对一地和孩子交流作文情况,但它的反馈内容有时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理解障碍。多位小学生向记者讲出了自己的困惑,他们有时无法理解AI给出的修改建议。对于一道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口算题,AI只会拿其中的一种作参考答案,并且把其他解法判错,这会导致批改的准确率出现问题。
此外,智能体是否能够具备与人类相似的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仍充满争议。上海市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担心智能体的质量,比如有教师发现,个别学生跟着智能体学吵架、损人。为此,该区发布了《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规定14周岁以下学生需要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使用智能体。
同时,AI可能强化应试教育的倾向也引起了人们警惕。人工智能爆火后,不少学生和家长用教育智能体来刷题,或试图蒙混过关应付考试。
加快转型主动拥抱AI
人工智能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生态的重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日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牵头与百度等1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京联合签署《智能体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公约》。其中特别提到,教育智能体的发展应以“立德树人、智能向善”为核心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认为,这表明当下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行业形成了一种共识——如何借助AI的力量,通过产品的迭代升级,更好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不管技术如何发展,这一点不能被剥夺和削减。”
北京学而思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此次公约签署,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AI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提问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的产品有许多基于‘提问’的设计和应用落地。”他举例,智能体并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业内人士指出,仅从教学端进行变革是不够的,人工智能的浪潮和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吁整个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转型。比如,孩子看到一只兔子,去搜索了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又发现兔毛有用途,了解了相关工业流程,这是基于兴趣展开的学习链条,指向的是培养更多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姬德强看来,“AI+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更好提升个体和社会对知识生产、获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技术变革面前,我们才能有效使用和管控它,并在反思和交互中共同演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未来会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形成人机协同编辑教科书的模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还需进一步加强与AI的协作,探讨如何把教学设计融入技术和知识内容这两者之间。专家建议,真正的AI与教育相融合,必须在真实世界里挖掘更多尺度的数据空间,比如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情感表达、语音语调等,才能对真实环境作出更理性的推理。“就像给孩子补充营养,需要根据身体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补钙、什么时候补维生素。各种AI工具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参与教育环节,也需要更多实践性研究。”
AI与教育的融合并非朝夕一瞬,还需更多的探索和磨合。“人工智能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如何让一个个教育智能体发挥出切实有益的作用,真正达到教育生态的平衡,需要学生、家长、老师、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顾小清表示。
【专家观点】深入推进AI与教育的融合
翟雪松
AI与教育并非简单渗透的关系,其对教育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教育、科研和产业都在加速拥抱AI,整个社会人们的交往、经济发展的导向、前沿的领域都会发生变化。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AI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包括AI赋能教师成长、学生用AI进行自主学习等。在教育硬件设备上有一定提升,比如自适应学习环境、AI课堂观察室等。但我觉得应用的深入度仍不够,并没有深入挖掘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比如AI批改作业虽然通过图像识别分析,帮助老师减轻负担,但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不需要通过刷题来理解知识点,这是AI真正应该去发挥主动性的地方。
此外,当前很多AI工具存在套壳的现象,套用通用大模型的壳做出所谓的专用模型或是数字人,设置一定的提示词让它在某个领域给出回答。这对于AI未来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包括市面上的AI学习机等产品,它的知识图谱和错题推荐其实都是预设好的,无法真正去挖掘学生的能力,进行创新突破。比如说: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这表面上是一道平面图形面积的题目,但本质上是学生能不能学会设置参数。如果只是推送平面图形板块的题目,而不是发掘学生的能力图谱,这样的AI是不能称之为真智能的。
真正的教育智能体应当是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能识别出教学个案中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提示和建议。
AI时代到来,学生成为数字原住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不是在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AI应用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开放教育等典型场景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