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1 13:54:58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单霁翔:从故宫到世界文化遗产,文明何以“无问西东”?
作者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从北京故宫到巴黎卢浮宫,从柬埔寨吴哥窟到埃及金字塔,全球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越来越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关联。
当前,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环境退化、战争与恐怖主义破坏、非法盗掘、过度旅游、快速城镇化等问题的威胁,不同文明之间亟须互相聆听、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作为最先从疫情当中恢复的全球主要大国,中国必将在其中发挥显著作用。
世界需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的时候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古代文明,作为拥有这一伟大文明的民族,我们在保护和传承好古代文明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许多独特的中国经验。因而,我们有底气将中国经验分享给世界,为别人提供借鉴。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能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特征,也就能进一步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只有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在当下和未来人类栖居地建设中更好传承中华文明的根脉。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具有原生性、可信性、整体性、连续性、先进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吸收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外来文化因素,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其中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中华文化吸纳、消融外来文化的显例,是华夏文明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是充实主体、融化客体、思想再生、铸造新文明。中华文明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面临单一化危险,但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文化全球化,经济的强势不意味着文化上的霸权。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维护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文化安全。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合作共赢,共创未来,促进世界发展。
虽然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受民族传统的影响越来越小,但事实上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不同种族、年龄、区域的人们共同创造、交流、融合的结果。一方面,从未有一种传统文化可以完全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纯之又纯”的本土文化基本不存在;另一方面,如果要将世界上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多姿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变成单一的文化,后果不堪设想。
中华文明是由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经过不断冲突与融合,形成和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从来不盲目排斥,而是有选择地吸收改造,使之为自身所用。在新的历史航程中,如何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思索和行动。
古代文明绝不能与现代失联
古代文明曾经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与整个世界的繁荣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没有古代文明的根基,就不会有今天这个世界的样貌。
古代文明留存下来的遗产异常珍贵,它们是人类自我认知的工具,是人类获取智慧的宝物,是唤起民族认同的力量,是激励文化复兴的特殊因素,是树立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精神财富。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威胁,亟待加强保护与传承。
几十年来,我走访过一些文明古国,深刻认识到世界上各种文明无论产生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当地民众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都应该受到尊重,得到珍惜。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伟大的古代文明不仅孕育了本国本地区民族,还长久地滋养了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与他国文明紧密联系、不断交融;认为往昔的伟大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日的世界,古代文明创造的思想和精神体系,仍然是指导现代人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认为古代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它承载着平等、包容、互鉴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创新、繁荣文化、促进团结、维护和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些璀璨文明也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威胁。面对自然灾害、城市建设与人类活动、文化冲突、非法挖掘与贩卖、恐怖活动等挑战,为了保护这些不能再生、不可复制的璀璨文明,人们愿意奋斗终生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作为古代文明的保护和传承者,我们正在努力成为连接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将传统中的合理因素现代化,逐步消除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隔阂,还要持续向不同身份、背景、宗教信仰的人群宣扬保护世界遗产的共同价值观,强调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争取让保护与传承古代文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
文明“无问西东” 开放方能互鉴
恩格斯曾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人类迄今走过长达数百万年的历程,文明的出现所占不过6000年,可以说文明或国家是人类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文明价值的凸显。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位于不同地域,但均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了人类早期的国家、城市、文字、金属工具、天文学、医学、数学、哲学、宗教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明源头。
如今,在文明古国广袤的地理空间内,人类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以及各种载体的古代艺术品和古籍文献。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智慧,造就了世界丰富灿烂的文化多样性。
在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史上,文明古国间的交流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汉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中国三位求法高僧法显、玄奘和义净先后到达印度交流佛教文化;唐代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中华文明兼取众长、以为己善。从丝绸到瓷器茶叶,从医药到烹饪,从哲学到文学,中华文明通过不同载体丰富了西方和世界各国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惟开放才能吸取其他文明的长处,惟开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世界从中国发展中受益。但国际上也有人宣称,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之路,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事实上,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中华民族主张“天下大同”,推崇“兼爱”,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古代中国虽然长期是世界强国,但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丰富的物产。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文明“无问西东”,中华民族将同世界各国各民族一道,不懈努力撑起人类文明的朗朗晴空,向世界呈现积极的文明古国文化。
“独行快,众行远”。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心贴心,将心灵情感与文化内核相通。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此文明古国之间应该积极加强交流合作。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伊朗谚语说“哪里没有相互间的和睦,哪里就没有生活的富裕”。文明古国应该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人类文化需求产生共鸣,使文明古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才能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东西问·汉学家|秘鲁汉学家柯裴:客家人搭建中秘文明交流桥梁
2024-11-15书香盛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盛大揭晓
2024-11-14中新真探:糖尿病都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吗?
2024-11-14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让文明瑰宝拥有更多可能
2024-11-14President Trump and the oil painting Prayer by a Chinese artist
2024-11-14东西问丨杨佴旻:怎样把中国水墨画推向世界?
2024-11-13这场论坛,诠释中法人文“双向奔赴”
2024-11-13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法文化在奥林匹克美学中交融互鉴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