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刻不容缓

时间:2021-07-21 13:57:24来源: 意大利侨网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作为中华文明瑰宝和钥匙的代表意义和传导功能不断彰显,成为引导群众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我们认为,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刻不容缓,有待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谨防中医药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发扬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迫在眉睫

       中医是除西方医学之外人类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另一双眼睛。它植根于厚重的华夏人文、哲学和文化的沃土,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蕴含着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知识成果和实践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人推开人类认知生命与疾病的又一扇大门,把自然与人体紧密结合起来,让精、气、神的生命观贯穿于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赋予了医学鲜活的生命力。中医的核心是尊重自然,效法天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灵通活变,使中医成为独立于西方医学之外的另一知识体系,凭借其高超的实践技艺及深远的文化穿透力,为中华民族及周边国家人民的繁衍生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传统技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此外,中医的理论相对深奥抽象,有着特殊的表述语言和表达方式,重视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来积累防治疾病的实际经验。因此,中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思辩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不能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关于天、地、人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植根于这片热土的中医,更谈不上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来诊治疾病。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战败的屈辱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降到极点,强烈的自卑感使国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医药产生怀疑,从而逐渐转向追求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从清廷太医院被废置开始,中医走上了一条极其坎坷的道路。随着西风东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人们盲目追求现代西方科学,当代西医的冲击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现代多数国人对传统中医的理论和语言已经相当陌生,中医普及性差,认知度低,能够认同和传承中医知识的人日渐减少。传统中医甚至被指为不科学或伪科学,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卓越的临床疗效倍受怀疑。作为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另一种生命疾病认知体系,中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播中医药文化精髓重在传道

       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它秉承于中华民族认识自然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和方法,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人类生命的过程与自然界紧密关联,形成了认知生命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观念阐释生命的机理;采用比类取象、由表及里的方法把握生命与疾病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精气神等为核心的生命观。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的平衡失调、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都会发生疾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失常,是导致疾病的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是导致疾病的内因。治疗疾病则需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中华大地和周边国家传承上千年,以伏羲针灸、神农药学、黄帝生命与疾病认知、伊尹汤液、扁鹊脉学、岐黄养生及仲景辨证为代表的,正是我们应当世代守护和传承的中医基因,也是我们必须倾力涵养的华夏文明根脉。

       中医药传承有其自身独特的方法和模式,面对的是特定人群。而中医药传播则是面向国内外公众,应当重在传道,重点传播中医药文化精髓的理念和认识。提升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精髓的认知水平,可以潜移默化,提高公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可见,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意义正是要通过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谨防中医药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攻坚,中医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利用的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调动患者的自我免疫能力来治疗“新冠肺炎”,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疗效可观。但是,当今全社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依然淡薄,部分民众对中医药存在误解,导致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危机。经历此次疫情,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变得迫在眉睫。若能从孩子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使学生掌握部分中医基础知识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培育中医思维,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学会运用中医的思维与理念看待和分析事物。从孩子做起,带动培养整个社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对于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守护中医根脉,乃至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医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社会、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中医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困境,迫切需要抢救与保护传统中医的文化内核,探索一条弘扬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传承传播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的代表性和传导作用,增进海内外各界人士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肖永芝,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