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伊朗:古老文明“双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冲突论”?

时间:2021-08-18 11:31:19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题:中国与伊朗:古老文明“双向奔赴”如何破除“文明冲突论”?

  作者 崔白露

  1971年8月16日,中国与伊朗建交。半个世纪以来,两大文明古国良性互动,续写不同文明间和谐共生、交流互鉴新篇章。

  中国与伊朗分处亚洲东部和亚洲西南部,地理上山海相隔。但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已有直接官方往来。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途中派遣持节副使到访安息(中国对伊朗古称)并获极高礼遇;东汉末年,安息太子安清东行传法,遍访长安、洛阳等地,译出中国最早的汉字佛经。自此,横跨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在两国共同努力下开辟,以此为纽带,两国商品互通有无,官民往来络绎不绝,中华文明与波斯文明交相辉映。从两汉一直到近现代,二者始终保持友好往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伊朗传统工艺品。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中国先贤孔子说,“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伊朗诗人萨迪说,“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

  从古至今,中伊两国为丰富世界文明和推动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丝绸之路的缔造者与重要参与者,古代中国与伊朗架起东西方沟通的桥梁,中国的竹笛与伊朗的唢呐在丝路沿线演奏出八音克谐,中国的桃李、中草药与伊朗的葡萄、石榴在异乡结出满园硕果。

  1971年中伊建交,两国跨越历史长河再次相逢。今天,中伊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签署“25年全面合作计划”,守望相助共抗新冠肺炎疫情。

  新的历史时期,增进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与交流对话,依然是中伊共同倡导价值追求:1998年,伊朗促成“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以增进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和沟通;2019年,在中国倡议下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提供广阔平台。中伊两国不断用行动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智慧。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文明因交流而进步,因包容而发展。中华文明与波斯文明已绵延数千年,不仅没有走向衰落消亡,反而随时代不断发展、传承至今,甚至辐射周边地区、远播海外,这与其文明的包容性、融合力和吸引力不无关系。

  古时的中国与伊朗,可以说是文明与文化的熔炉。中国与伊朗均较早创造出璀璨的文明成果,经济和文化成就突出,依然通过学习、借鉴和包容外来文明以丰富自身文明。例如,佛教东传、“伊儒会通”,佛教、伊斯兰教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入乡随俗”;伊朗吸收中国画的山水与人物画法令波斯细密画进入黄金时期。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市民参观中国山水画。 吕明 摄

  在文明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两大文明持久发展。可以说,重要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无不得益于在保持自身文明特征的同时,实现对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包容和借鉴。

  当前,人类又一次走到历史的分岔路口。西方一些政客和学者奉“文明冲突论”为圭臬,视文明差异为不可调和之矛盾,动辄为当今世界的现实困局贴上“文明冲突”标签。

  历史证明,不同文明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国家在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和“替罪羊”。

  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与主流。

  “双向奔赴”,斯为正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