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吴家林:如何以摄影为桥向西方展示中国形象?

时间:2021-11-19 10:11:12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昭通11月18日电 题:如何以摄影为桥向西方展示中国形象?——专访摄影家吴家林

  中新社记者 缪超

  有时候,一图胜千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摄影师走进家乡云南的大山,着眼于中国普通民众在自然状态中的美好人性,坚持用心灵感知去捕捉具有戏剧性且真实的瞬间。其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也具有厚重的中国历史感和文化感,最终在世界各地举办影展,在西方摄影界引起巨大反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

  他就是吴家林,唯一入选《布列松的选择》以及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的华人摄影家。

  如何以摄影为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吴家林近日在家乡云南省昭通市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摄影要融入中国人的影像艺术个性与东方美学,创造自我。有别于西方的东方摄影,能够丰富世界摄影的多样性,必将吸引更多世界的目光。


吴家林摄影作品“拉家常”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西方为什么认可您的摄影作品?

  吴家林:我1942年出生,已近耄耋。青年时,当过小学教员、县文化馆员、新闻通讯员。1969年开始接触照相机,从此走上自学摄影之路。一开始,我与众多中国摄影师一样习惯摆拍。但后来逐渐意识到真实才是摄影最本质的特性。笃定真实,慢慢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不组织、不摆拍、不表演、不干预。

  意识到真实,是我受到西方摄影界认可的原因之一。但能被西方摄影主流欣赏,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当时没有去跟风西方。有人说,我是在学习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的抓拍手法,但当时我并不知道布列松是谁。我是以东方人视角,记录这块古老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展示出中国摄影的独特魅力。正是这一点,才让西方摄影界不自禁地兴奋起来,并最早、也最普遍地得到国际同行业的肯定。


吴家林摄影作品“卖鸟人”。

  中新社记者:“摆拍”是西方长期不认可中国摄影的主要原因吗?

  吴家林:首先要澄清,“摆拍”不是中国摄影的“特产”,它是西方摄影史的一部分。过去,西方许多经典照片都有摆拍痕迹,包括著名的罗伯特·卡帕的《临死前的士兵》、罗森塔尔的《星条旗插上硫磺岛》,以及反映二战胜利的照片《胜利之吻》与《攻克柏林》等。客观地说,原因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技术不具备抓拍条件。

  摄影源自西方,中国摄影自然会受到西方摆拍历史影响。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充满无限好奇,希望看到真实的中国。显然,摆拍并不能满足这种愿望。目前,中国摄影界的摆拍风气仍一定程度存在。照相机是历史的眼睛,在相机面前表演或通过相机刻意选择被观看的中国,其照片价值就会土崩瓦解。我认为,中国摄影当前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历史,二是尊重真实。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的“吴家林影像馆”内部。

  中新社记者:曾有中国摄影师认为只有反应尖锐历史,才能受到西方认可。您怎么看?

  吴家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纪实摄影确实存在一种“历史题材决定论”,认为拍摄尖锐题材更受西方关注。我的例子恰恰证明那是错误的认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带着相机深入家乡昭通乌蒙山区,拍摄《云南山里人》,着眼于普通民众在自然状态中的美好人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具有戏剧性且真实的瞬间。当时,家乡昭通山区特别贫困,我却不想展现贫困,更想展现山里人的尊严。

  正是这组平和、质朴的摄影作品,吸引了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的目光。他看后认为,西方世界的城市奢靡成风、荒诞不经,《云南山里人》记录的中国农民形象,朴实、勤恳、善良,物资匮乏,却洋溢着简单的幸福。当时他说,“这是治疗淫逸无度的城市病的良药。”西方通过摄影透视中国,同时映射联系到西方社会问题,这让中国摄影界震惊和反思。

  中新社记者:纵观您的摄影生涯,主要作品都是记录展示家乡云南的普通人。您为何这样做?

  吴家林:我生于斯长于斯,热爱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五十多年来,我老老实实地表现父老乡亲,表现自己对土地、对生活的认识。1993年至今,我先后出版了《吴家林·云南山里人》《吴家林·时光》《吴家林·瞬间边地》《吴家林·保山》《吴家林·中国边陲》《吴家林·边地行走》《吴家林·故乡昭通》《吴家林·玉溪》《吴家林·秘境临沧》等作品集。


2005年吴家林在家乡云南昭通拍摄《故乡昭通》。

  正是凭借对故乡的热爱、对家乡人的关注,我得以拍摄到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曾多次在巴黎国际摄影节、美国休斯敦国际摄影节、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瑞典斯德哥尔摩艺术博物馆、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2006年,我的作品被列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集,袖珍摄影黑皮书《吴家林·中国边陲》在法国出版。有人形容我的风格是自然的、朴素的、原生的摄影,其实这恰是云南的特质。

  过去和现在,人们总是在强调离开家乡走出去。其实大家没有真正走出去,也不需要走出去。我的故事告诉大家,即使站在家乡,也能走向世界。因此,我忠告中国的年轻摄影师:热爱家乡,自信地展示家乡。

  中新社记者:随着中国人富裕起来,照相机早已相当普及,可以说现在已进入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这种情形下,如何以摄影为桥向西方展示中国形象?

  吴家林:首先是回归摄影本质。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中国摄影爱好者在攀比摄影器材,甚至认为作品水平与设备高级程度成正比。其实,照相机只是工具,就像画家手中的笔。摄影不是器材问题,是摄影者的眼光、素养决定照片质量与传播效果。

  其次是学习交流互鉴。现在出现一种排斥西方的观念。无法回避的是,摄影就是西方传至东方的。我们要秉承开放态度,西方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吸收,亦如我们好的东西会被西方吸收一样,比如毕加索的创作,就吸收了众多中国绘画的精髓。摄影是现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本身就有国际化特点,它可以成为一座东西方沟通交流、学习互鉴的桥梁。

  再次是创造东方风格。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自成一体的东方美学。东方摄影要融入中国人的影像艺术个性,创造自我,避免雷同西方。有别于西方的东方摄影,能够丰富世界摄影多样性,必将吸引更多世界的目光。

  【受访者简介】

  吴家林,1942年生于云南昭通,国际知名摄影家。1995年入选美国《世界当代摄影家大辞典》。1997年,获美国琼斯母亲基金会国际纪实摄影奖(首位中国摄影师获此奖项)。从1996年3月起,先后在巴黎、休斯顿、德国赫尔腾等国际摄影节以及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瑞典斯特哥尔摩艺术博物馆、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法布耶艺术博物馆、巴西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影展。2003年代表作“拉家常1999成都”被世界著名摄影大师卡迪尔·布勒松收入《布勒松的选择》影展及画册;2006年《中国山里人》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在巴黎出版,同名影展也在当年巴黎影节上展出,这是唯一的华人摄影家获得这两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