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0:23:32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石家庄4月20日电 题:雷建红:雄安如何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
中新社记者 牛琳 李晓伟
雄安建设考古先行的重大课题之一,是进一步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五年来,自南阳遗址开启的雄安考古,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雄安文化谱系及文脉源流。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华北平原文化积淀最丰厚的地区之一,雄安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迭代?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居于什么地位?
雷建红:雄安地区,或者说白洋淀地区,是河北古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雄安区域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史前时代。
新石器时代,雄安地区文化谱系复杂,早、中、晚期年代序列清晰,分布有北福地文化、仰韶时代文化、龙山时代文化等,距今约8000年至4500年。
夏、商、西周三代,白洋淀地区介于华夏与戎狄之间,属于中原王朝的北疆。西周初立,分封燕国经营北方,燕国成为周王朝的北方屏障。
春秋初期,燕桓侯迁都临易,直至战国时期,燕国的南疆以易水与赵、齐为界。赵国灭中山,得今安新之地,奠定了雄安地区“燕南赵北”的基本格局。
秦统一六国后,广置郡县,雄安新区属广阳郡易县。西汉时置幽州刺史部,东汉时又归冀州刺史部。直至北朝,该地处于幽州冀州之间的边际区域,或冀州或幽州或分而属之。
宋辽时期,雄安地区边关文化特征鲜明。以宋辽边关地道和榷场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遗存,是中国北宋时期重要的历史见证。元明清时期,作为“畿辅屏障”的雄安地区,成为拱卫京师的桥头堡。
雄安一带地理环境开阔,文化在此传播、交流,形成多文化交汇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东部沿海文化与西部内陆文化在此交互影响,文化面貌异彩纷呈,呈现多元性、复杂性。
历史上的雄安地处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同时置身于冲突对峙前沿。正是这种交流碰撞,在“长城-边关”地缘形态下,造就了雄安“质朴劲勇”的精神气质,“轻生尚义”的社会风气和“兼容开放”的人文品质。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发展,沉淀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雄安建设要“考古先行”?率先开启的“雄安考古”被赋予了何种历史意义?
雷建红:无历史文脉,无雄安未来。一座城,要立得住,关键是传承好自己的文脉。雄安建设考古先行,是对历史文化有敬畏之心,呵护千年文脉。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做好雄安新区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融入雄安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既是守住雄安新区千年历史记忆,更为新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
寻根文脉,考古调查,是一项极其艰巨、繁琐的工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记忆载体,雄安新区的文物数量多、地下埋藏深且年代跨度大。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为新区科学规划和稳步建设提供考古依据,先期启动了全域考古调查,摸清家底。同时,大力推进考古前置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雄安新区建设与考古工作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和考古科研的协调发展。
中新社记者:雄安考古运用了哪些科技手段?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果?
雷建红:雄安新区考古工作,需践行创新理念,提升科技含量,推行数字化考古。一是建立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行考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初步形成考古资源数据库,便于查询、管理、学术研究,实现研究共享。
二是利用机载激光、摄影测量等遥感测绘技术,开展雄安新区古地理环境、燕南长城、起步区200平方公里地面文物遗存调查等。
三是考古现场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一方面提高了考古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了考古工作科学化水平。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考古工作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雄安新区全面文物考古调查。为进一步摸清雄安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和数量,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于2017年5月至12月对新区全域进行了全面文物考古调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63处,并编制了《雄安新区文物调查专题报告》。
二是开展南阳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作为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遗址文化丰厚。通过考古发掘,基本确认南阳遗址主体文化为东周时期燕文化,由两座战国城址构成,并在南阳遗址西北1600米处发现一处战国墓地,无论墓葬形制还是出土器物,均为典型的燕文化特征。城址和墓葬并存发现,相互印证,可以更全面地从“生”和“死”两方面研究当地古代社会状况,进一步证明了南阳遗址的年代和遗址性质。结合发现的“易市”陶文陶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为寻找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是开展鄚州城遗址、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古州城遗址、城子遗址考古工作等。
四是开展雄安新区起步区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中新社记者:雄安考古如何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
雷建红:燕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河北历史文化的精髓。燕文化有一个孕育、发展、延续的过程,河北的燕文化,在整个燕文化中处于成熟和辉煌时期,其“慷慨悲歌”成为燕文化的独特标志和燕地风貌的集中概括,正道直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雄安考古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
雄安新区东周到汉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基本是燕文化因素,以南阳遗址为代表。南阳遗址及其周边区域主体文化内涵是东周时期燕文化以及汉魏时期后燕文化。
外界关切的南阳遗址是否为燕国都城“临易”或“易”,目前尚不能定性。史料记载,燕曾五次迁都,春秋初期,受北部山戎入侵,燕桓侯徙于“临易”;战国中期,燕文公迁“易”。但“临易”和“易”地望位置争议很大。南阳村曾挖出东周时期铜鼎、铜壶等器物,阴刻“右征尹”“西宫”等铭文;并陆续发现“燕王职戈”、铜凿及大量刀币,均显出燕国风格,其地理位置也与史书所载“临易”和“易”相近。但近几年通过对南阳遗址的考古发掘,并未发现贵族墓和宫殿基址,而这是作为都城很重要的两个要素。
经过考古调查,已发现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大南阳”遗址聚落群,其面积庞大,近18平方公里。遗址、墓地数量达13处,文化遗存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宋金时期,文化发展延续近三千年,考古学文化发展连续,传承脉络轨迹清晰。“大南阳”区域作为一个重要标尺性考古基准点,是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缩影,也是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考古工作者正致力于对以南阳遗址为中心的大清河以东区域、大马各庄墓地周边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南陵城遗址附近古黄河两岸区域展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旨在对两周燕文化、先燕(郾)文化、后燕(燕地)文化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同时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考古,试图廓清燕文化孕育、发展、成熟、辉煌和衰落的历史发展进程。
【受访者简介】
雷建红,1971年生,副研究员,现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宋元明清考古部主任。199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直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南水北调、石黄高速、京沪高铁、青银高速、张石高速等三十余项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主持黄骅海丰镇遗址、黄骅郛堤城瓮棺葬、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和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等几项专题研究考古发掘工作。其中郛堤城瓮棺葬考古发掘入选“2016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主编《古城印迹-战国秦汉古城文明》专著1部,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河北魏晋北朝考古论述》《赵王陵二号陵考古发现与研究》《河北蔚县大德庄墓地M2发掘简报》《论战国中山灵寿城的‘市’》《河北黄骅大左庄隋唐制盐作坊遗址发掘简报》等论文或发掘报告数十篇。
东西问·汉学家|秘鲁汉学家柯裴:客家人搭建中秘文明交流桥梁
2024-11-15书香盛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盛大揭晓
2024-11-14中新真探:糖尿病都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吗?
2024-11-14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让文明瑰宝拥有更多可能
2024-11-14President Trump and the oil painting Prayer by a Chinese artist
2024-11-14东西问丨杨佴旻:怎样把中国水墨画推向世界?
2024-11-13这场论坛,诠释中法人文“双向奔赴”
2024-11-13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法文化在奥林匹克美学中交融互鉴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