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即将在北京召开,海外侨胞对文化强国建设下一步的走向非常关注,除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版块的体系化建设有很高的期待,还希望国家在文化结构的总体设计与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为2035年建成文化文化强国,为国家尽早实现文化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当代中国国家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格局已经逐渐形成,这是国家层面文化建设体系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特别是革命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三大支柱之一概念的形成,为全国迎接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发挥了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从文化属性来讲,革命文化属于政治文化,或者说,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属性,但它不是政治文化的全部。完整的政治文化体系应该包括:制度文化、政党文化、廉政文化、革命文化等,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的文化设计中,革命文化作为政治文化旗下的一级分支存在更加合理,这样设计,不仅不会削弱革命文化的地位,反而更加有利于它的体系化建设和传播。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要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保持一致,这是国家实现文化治理的必要基础。
经济建设: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将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布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是最科学的战略举措;
文化建设:中国正按照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各项战略部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时代课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下布局好社会文化这个一级分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它也需要有专门的生态文化体系去支撑。
政治建设:我们的观念历来认为政治高于文化,政治形态决定文化形态,这当然正确。但是,政治本身也存在文化形态与属性,政治文化既是政治范畴,又是文化范畴,是在文化与历史的长久积淀中形成的、支配与制约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政治观念的综合体系。政治文化的特点很明确:它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阶级性,具有内部的结构性。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显得更为完整,布局显得更加科学。
(作者:谢嘉塍,意大利《侨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