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于颖:缂丝何以成为“织中之圣”?

时间:2023-01-24 12:46:38来源: 意大利侨网


点击文字进入中新网视频页面

【解说】缂是一种通经回纬的纺织工艺,沿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遂有缂丝的发展。缂丝因织造过程耗时费工,存世精品极为稀少,堪称“寸缂寸金”,被视为“织中之圣”。丝路西来之技,入中华丝艺,于江南之地,融会丹青之美,方成《莲塘乳鸭图》之缂丝巨制。

中国缂丝如何到达艺术巅峰?东西方缂织工艺有无往来交流?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同期】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

缂丝技艺虽然看起来组织结构非常简单,但是它织非常精细的图案纹样的时候,那么它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就非常高,而且对于丝线的质量也要求非常高。两个叠加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成本就非常高,而且非常难得,因为它取决于人的创作性。它的一个经济价值,跟它的艺术价值,那么它有两重性的话,“织中之圣”是无可厚非的,名副其实的。

朱克柔《莲塘乳鸭图》它这件国宝的一个最大的特点追求的是细腻、真实,栩栩如生的感觉。南宋缂丝书画里面是独成一个“朱缂”法。

【解说】于颖介绍说,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发现早期缂织物。目前,在中国发现出土的缂丝实物最早来自唐代,史料记载中也是在唐末宋初时。

【同期】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

(西方是)缂毛做出来的,或者是缂麻做出来的。毛的话,就是说能够很好地表达油画的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就是面积比较大,一般是作为整个宫廷里面的墙壁上面的装饰。我们缂丝因为丝线本身就比较细,比较韧,我们强韧度也很高,所以它可以做到很精细,能够放在掌上欣赏都觉得很精美、很雅致。那么对比之下就是各有特色,然后使用场合也是有所区别。   

【解说】于颖表示,欧洲缂织工艺最繁盛的时期,是法国路易十四世在位期间。当时欧洲盛行“中国风”,东西方在缂织领域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

【同期】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

(路易十四)当时送给乾隆皇帝一套中国皇帝系列里面的壁挂毯,也是有一种他们欧洲人想象中的中国皇帝所在的生活场景等等。因为这种艺术是通过丝绸、茶叶、瓷器等等一些我们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品,然后让他们产生一种美好的一个假想。

因为丝很贵,所以他们还是以当地特产的高端的纺织材料,比方说精细羊毛,比方说一些金属丝线,那么他们用这种再结合丝,因为丝有光泽,但主要还是用毛。这样子的话就是他们织出来的壁挂毯,其实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一个中西合璧。那么影响到我们这边,我们也没有用毛做过材料,我们一直用丝做的。那么当时乾隆皇帝也发现毛也挺好,所以他也做了(尝试),(作品)现在就藏在故宫博物院。他们(西方)是以毛为主丝点缀,我们是以丝为主毛点缀,比方说雏鸡就是用毛(制作)。

【解说】上海博物馆秘藏的这件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非常脆弱,幸运的是它得到了近千年呵护,方能在当下展出时惊艳世人。于颖说,让公众欣赏到缂丝文物之美、了解背后价值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吸收前人的卓越技艺、得到更多精神鼓舞。

【同期】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

欣赏古物,能够得到心灵的涤荡。我们也是希望现代的人他回顾古物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对于有技艺传承的人来说,包括孩子们,其实对他们来说看到好的东西他们也会向往,那么也许他有一个有天赋的技能就被激活了。所以我说这种东西虽然是很偶然,但是必须要让偶然有条件发生,那么博物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