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谢中国:“刘三姐”文化为何在欧美亦能引起共鸣?

时间:2023-04-12 09:35:03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南宁4月11日电 题:“刘三姐”文化为何在欧美亦能引起共鸣?

  ——专访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负责人谢中国

  作者 黄令妍 蒋雪林

  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3月4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80岁。因主演电影《刘三姐》深入人心,她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刘三姐”。

  黄婉秋祖籍广东梅县,1943年生于广西桂林市,13岁考入桂林市桂剧团,从此踏上演艺生涯,曾获得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病重昏迷前,黄婉秋在“一生最后一次的微信”中告别亲友影迷,写道:“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

  收集、整理、研究刘三姐文化藏品25年,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负责人、刘三姐文化研究学者谢中国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斯人已逝,歌声永存,“刘三姐”充满民间智慧的歌声跨越了时空,出圈海外,成为中外民心相通的纽带。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如何评价黄婉秋出演电影《刘三姐》在众多类别“刘三姐”文化产品中的作用?

  谢中国:“刘三姐”来源于广西壮族民间传说。“刘三姐”的舞台剧,早在1959年便开始演出。由于彩调剧、桂剧、壮剧等是以舞台为基础进行的表演艺术,在彰显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有其传播的局限性。

  20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刘三姐》上映,作为中国内地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戏剧走向大众化的典范。

  起初,黄婉秋在电影中饰演的是配角“舟妹”,但导演苏里认为其长相可爱、娇小玲珑,表演具爆发力,更适合饰演“刘三姐”,决定临时“换角”,结果取得成功。通过该影片热映,广西的“刘三姐”符号真正树立起来。

  当时17岁的黄婉秋一夜成名,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刘三姐”。她的名字,从此和“壮族歌仙”合二为一。可以说,“刘三姐”成就了黄婉秋,她也成就了“刘三姐”。


电影《刘三姐》公映40周年暨刘三姐——桂林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举行,左三为黄婉秋。受访者 供图
 

  中新社记者:电影《刘三姐》为何能够走出国门,尤其在东南亚地区风靡?

  谢中国:《刘三姐》不仅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并漂洋过海,在东南亚等地区也产生影响。

  电影《刘三姐》在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公映后,青春机智的刘三姐形象也曾在当地受捧,黄婉秋被称为“华人偶像”。一些她与东南亚影迷之间的趣事,为当地民众所津津乐道。

  已故的马来西亚永芳集团董事长姚美良是东南亚知名华人企业家。当年,他去新加坡看电影《刘三姐》,一看就是10场。他曾说:“刘三姐能够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黄婉秋到东南亚演出。“演出场面很火爆,来了很多观众。”黄婉秋曾回忆说,演出结束后她和先生走出剧场,发现黑压压的一群影迷站在门口,冲上来要签名。有人做了蛋糕带给她,有人听说她的腰有伤,就煮了药送去。这些都佐证电影《刘三姐》当年在东南亚引起了多大反响。

  影片中,“刘三姐”聪慧机敏,歌如“泉涌”。她的歌声,是劳动人民的心声,是与强权作斗争的武器。从近代起就漂洋过海,到达陌生国度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华侨华人,也正是希冀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辟出新天地。因此,“刘三姐”的故事与割舍不断的民族情怀,在当时引发了众多海外华人的心理共鸣。而东南亚生活着很多华侨华人,这也是电影《刘三姐》风靡东南亚一个很重要原因。

  中新社记者:“刘三姐”文化在欧美亦能引起共鸣,原因有哪些?

  谢中国:“刘三姐”文化除风靡东南亚外,也在日本、欧美等地引起共鸣。根据所收集的报纸报道,20世纪60年代,日本艺术家在东京和大阪勤劳者音乐协议会、藤原歌剧团等移植、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场场爆满,当时的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文联发电表示祝贺。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当地演员和美籍华裔参演的歌舞剧《刘三姐》在麻省理工学院剧场演出,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介绍给侨胞与美国民众。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通过收集整理藏品,我发现“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之所以能被国内外民众认同,是因为这一艺术形象来源于老百姓,它迎合了普通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

  “刘三姐”的主题是劳动人民与压迫阶级之间的对抗,只是这种对抗没有了血与火的残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进行,充满了机智、诙谐的元素。“刘三姐”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是无国界的,“刘三姐”展示了壮族山歌优美的旋律、浓浓的民族韵味,穿透了东西方的文化隔阂,半个多世纪以来,“刘三姐”已经成为一条民心相通的纽带,让西方民众由此了解壮族文化,进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中新社记者:电影《刘三姐》面世60多年来,“刘三姐”文化依靠何种传承和创新,至今仍“火出圈”?

  谢中国:“刘三姐”从民间传说到舞台艺术,从舞台艺术到电影银幕,再到实景演出等,表现形式众多。

  整理研究发现,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一共有56个剧种排演过“刘三姐”,其中国外的有6个,比如日本的、美国的,还有马来西亚的。用当地的导演、演员去排演“刘三姐”,让这一文化品牌更容易获得当地人的认同和接受。

  广西戏剧院一直保有“刘三姐”舞台剧的品牌,迄今已推出六代“刘三姐”形象,每一个阶段均不断创新、提升,赋予这一古老剧目时代内涵。广西戏剧院近年创排彩调剧《刘三姐》,在东南亚也很受欢迎。“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走东盟”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分别赴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演出。该项目在各国女青年中选拔和培训“刘三姐”扮演者,开启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交流的新模式。

  2004年,由张艺谋等任总导演,梅帅元总策划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公演。演出传承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大写意地展示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以及漓江周边的百家万象,创造性地将世界级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世界级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叠加,成为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内涵融合的典范。

  截至2022年底,《印象·刘三姐》共演出8000多场,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万人次,成为中国的旅游名片之一。

  为了让中外游客深入了解“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也于2019年在桂林诞生。展陈涉及“刘三姐”歌谣、故事、艺术形态、民族风俗、现象热潮、新闻资讯等,生动展现了唐代至今,“刘三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演变,影响与传播。
 

  【受访者简介】

  谢中国,刘三姐文化研究学者,中国首座刘三姐主题博物馆创办者之一、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负责人。长期在广西区直文化系统负责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研究刘三姐文化藏品已25年,致力于刘三姐文化的对外传播。迄今,他收藏有刘三姐古籍文献资料共6209件(套),拥有累计(含重复)超21000件(套)刘三姐文化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