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下午,由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中非经贸西湖大会——中非经贸20人论坛”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会议中心顺利召开。论坛以“‘十五五’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主要挑战和创新突破”为主题,由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波主持。浙江工商大学社科部副部长方晶、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先后致辞,20位涵盖智库专家、企业家、非洲机构代表的嘉宾齐聚,通过“观点碰撞+精准对话”,为中非经贸高质量合作提供“理论+实践”双支撑。
论坛启幕仪式后,嘉宾围绕“中企出海挑战”“合作模式创新”“风险防控与本土化” 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从“痛点剖析”到“方案落地”,20位嘉宾贡献独家洞见。
智库专家:锚定政策机遇,破解实践难题
商务部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所长毛小菁指出,“十五五”中非经贸需转向“全链条生态”,建议关注中非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00%零关税政策、非洲产业合作增长圈三大机遇,挖掘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赛道潜力。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作线上分享,她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提出,非洲面临“过早去工业化”困境,中企需实现“链式、能力、规则、合作”四重出海升级,强调“培育生态而非收割市场”。
浙江工商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李丹弟介绍浙江工商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定位,提出将以金砖特殊经济区协同服务浙江开放,聚焦文化认同、数字贸易规则、浙商产业链布局三大领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研究院副院长张巧文剖析中企“身份困境”,指出负面印象与报道增加企业合规成本、限制市场机会,建议通过“话语重构、实践优化”开展“认知创业”。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总结非洲经济转型趋势,提出中非需加强“全球南方协同”,中企在农业加工、数字基建领域潜力显著。
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国际ICT机构研究员张泰伦提出中企出海“开新局”框架,布局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四大新赛道,推广产业链集群、投建营一体化等新模式。
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皓指出中企存在“不敢出、不了解、不会出”等痛点,建议以“数智、向非、抱团、托举”破局,充分利用AI舆情系统与留学生资源。
湘潭大学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教授、中非经贸仲裁院院长洪永红详解非洲仲裁法特点,介绍中非经贸仲裁院优势:覆盖中非主体争议、支持多语言服务,提供临时与网络仲裁。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覃胜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将中非经贸分为“贸易主导、产业链嵌入、价值链整合”三阶段,建议突破“中心—外围”结构,构建“包容性价值链”。
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浙商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给出中企出海“四条忠告”:提升对非认知、摒弃“赚快钱”思维、从“产品出海”转向“强链出海”、加速本土化布局,强调“深度、温度、精度”是合作关键。
企业家及非洲代表:聚焦实战,分享可复制经验
浙江对非控股集团董事长、义乌中非商会会长朱舜介绍义乌中非大厦模式,设一站式服务中心、五金配件展示中心、非洲园区与国家馆,计划年带动100亿对非贸易额。
上海格林福德董事长、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许群提出“环非丝路项目”,针对非洲物流痛点构建“矿产+农产品回运”通道,实现“全程智慧可视化监”。
深耕非洲25年的上海达之路集团董事长、浙江中非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何烈辉强调“贸易先行、多轮考察”,建议先通过小额贸易测试市场,再推进制造,规避“同一行业扎堆”。
脉链集团董事长、上海五金工具协会会长徐伟强分享“强链出海”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产业带,已在9国布点,计划复制至6大产业,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会主席梅向荣指出中企出海非洲四大法律风险:劳动用工、财税、人身财产安全、外汇管制,介绍盈科“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在非洲11国设办公室,提供全链条合规服务。
南非科学院院士、南非大学教授刘歆颖结合当地产业实践,建议中企关注非洲绿氢、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煤等新能源赛道,依托非洲低成本绿电资源布局相关产业,并分享其在杭创业企业“浙江航能绿创”的二氧化碳制燃料示范项目。
中坦工业园董事长、 坦桑尼亚中资企业投资商会会长黄再胜作视频连线分享,提出“工贸并举”理念——贸易先行积累市场经验,同步布局制造。他强调非洲投资需长线思维,提醒重视税务合规,避免“赚快钱”。
广东省国际商会、非洲广东总商会常务副会长霍江涛在线交流,聚焦“创新采购服务与数字化破局”,建议中企升级“海外仓3.0”,利用肯尼亚高数字化基础布局数字贸易,推动跨区域物流与清关协同。
非洲代表格雷斯通集团董事长、塞内加尔总统顾问苏拉呼吁中企聚焦非洲就业需求,指出解决就业是合作核心,承诺“配合解决就业者将获政策倾斜”,愿提供本地化对接支持。
非洲侨民商业理事会主席张凯建议中企善用非洲留学生资源,呼吁企业亲自考察非洲,强调多数地区安全可控,且当地政府重视中企投资,可通过“民间友谊+政府对接”打开市场。
精准对话:回应企业关切,凝聚“生态共建”共识
互动环节中,针对“湖南与浙江对非合作差异”的提问,湖南大学肖皓教授与浙江工商大学赵浩兴教授联动回应:湖南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政策优势,侧重“政治先行+特色产业(工程机械)”;浙江以“草根活力+义乌商贸基础”为核心,侧重 “市场化对接+产业链出海”,未来可通过“浙湘联动”(如湖南农机+浙江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

论坛最后,赵浩兴总结指出,中非经贸合作需突破“认知误差”与“模式单一”,20位嘉宾的观点已凝聚三大共识——以“本土化”破解风险、以“全链条”提升竞争力、以“生态化”实现长期共赢。主办方表示,将把论坛研讨成果整理为《“十五五”中企出海非洲行动建议》,推动 “理论洞见”转化为“务实举措”,持续为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贡献智库力量。
(尚文、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