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15 09:20:02来源: 意大利侨网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19年9月,国庆前夕,都灵大学孔院母佑学校下属孔子课堂揭牌仪式在中意两国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学子们稚嫩的声音在校园回荡,家长、校长、修女、教师脸上写满骄傲。(母佑学校位于都灵市区,是一所天主教教会学校,由圣母圣殿教堂创办的男孩之家发展而来,现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级教育教学课程。)为了学会唱好中国国歌,来自各年级的孩子跟着意大利教师苦练了三个月发音。我和中国老师们感动又自豪。新孔子课堂给中国教师带来巨大的惊喜,校长和教师的用心与情谊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十多年来,海外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近年,意大利的汉语教学需求却在持续增长。自2016年以来新增了一所孔院,10个孔子课堂,汉语教学覆盖意大利20个行政大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在欧洲名列前茅。
一、现实需求与历史积淀2016年是意大利汉语教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年意大利教育部颁布了《高中汉语教学大纲》,汉语被正式纳入意大利国民教育体系,推动汉语教学在中小学的规范化发展。也是这一年,意大利教育部决定将汉语师资纳入国家师资招聘,这意味着只要汉语教师通过规定的考试,即可进入国家公务员序列。当年,即招聘了国家首批拥有永久编制的高中汉语教师15名。这对中小学汉语教育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学习汉语人数的增长,教师需求不断扩大。这一举措有助于稳定意大利本土汉语教师队伍,激励更多优秀的本土汉语人才加入汉语教师队伍。
教师质量是汉语教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说10多年前,一些地区的汉语任课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现今,孔院的教师和志愿者已成为汉语教学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来自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外语专业(如英语、意大利语),对外语学习体悟较深,汉语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比较扎实。赴任前,经过汉语教学专门培训,通过了层层筛选和考核,从源头上对教师质量把关。到任后,在意大利再接受任教岗前培训,了解当地教学特点,与老教师进行交流。这样进入课堂后,上手快,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师受到各个任教学校、家长的好评。每年举办的中学生“汉语桥”比赛检验了意大利汉语教学成果,参赛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在第10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意大利队获得团体优胜奖;两年后,在第12届“汉语桥”比赛上意大利高中生郑彦柯(Iacopo Germolè)勇夺全球总冠军。成功的故事总是会激励更多的人追随,郑彦柯读高一那年,学校的一位学长获得了当年“汉语桥”意大利赛区预选赛冠军。看到学长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中文,郑彦柯由衷佩服,下定决心学好中文,挑战自我,将来参加“汉语桥”比赛。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坦言,是他的中文教师看到了他的潜力,陪伴教导,指出他的缺点,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汉语这一新的认识世界的窗口,他看到了中国年轻人开朗、自信、勇敢追梦的样子,慢慢地他自己也变得自信勇敢起来。汉语教育将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家带到意大利学生面前,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理解中国,探索世界,使学生成长为世界公民。优质的汉语教学承担起了人文化育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十分重视年轻一代对未来世界的认知与作用,努力推进教育国际交流。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发生在欧洲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痛苦和教训令人刻骨铭心,他们深知弥合战争创伤的唯一路径是珍视和平。历史的经验表明,国与国之间只有加强沟通与交流,相通相知,才能消除战争隐患,避免发生恶性冲突。毕竟保障生命安全才是人类生存的最大权利。教育国际化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政府对国际交流和教育合作给予支持。国际汉语教育顺应了时代需求,为年轻人提供机会,了解世界,反观自己的文化,审视自己的传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只有认清当下,才能更好地引领国家走向未来。
在罗马,保护遗址随处可见,古罗马灿烂的文明足以让意大利人骄傲千年。佛罗伦萨博物馆中藏有艺术巅峰之作,拉文纳有美轮美奂的马赛克,马泰拉有残垣断壁的洞穴石窟,还有阿尔贝罗贝洛的蘑菇屋。历史孕育了意大利人的自信、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意大利背靠欧洲大陆,前脚伸入地中海,东望希腊,南望北非,西南是西班牙。阿尔卑斯山将意大利与邻国相连,西边毗邻法国,北部瑞士、奥地利,东北与斯洛文尼亚接壤。与多国相邻,人员流动便利,意大利人在保护本国语言传统的同时,对外语学习持开放态度。学校往往有多门外语课程可选,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学生修习第一、第二、第三外语,每年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欧洲各国游学,鼓励学生探索世界,敢于冒险。近年一些学校与孔院合作,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神秘未知,意汉语系不同,两国之间山高水远,是否选择学习汉语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是个难题。在皮埃蒙特的一个山区学校,我遇到一个女孩,她告诉我她选择学习汉语,她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可她不怕,说着,坚定的目光中溢出了泪水。几个月后,再见到她,是在都灵,她和她的同学在老师的陪伴下来到大学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她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并愿意为之负责。“敢于冒险”,开水哥王小龙在毕业典礼上特别强调这一点。(王小龙本名是Carlo Dragonetti,来自意大利。在华东师范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他作为留学生代表用中文致辞。他发言幽默,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一炮而红,视频被各大媒体转载。“在中国,不管我身体有任何不舒服,中国同学都有推荐我喝多点开水。发烧了?喝开水!胃痛?喝开水!压力大?也喝开水!我现在发现,中国的开水厉害得不得了!”)背倚高山,面朝大海的地理环境为意大利人的性格中平添了一份开朗、一份勇气。最早的冒险家可以追溯到700年前,翻山越岭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
意大利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中意两个伟大文明具有相近的生活理念,例如对待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的态度。古老的文化遗产赋予意大利人灵活变通、顺时应势的生存智慧,在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意大利不以制度论长短,而是以务实的精神从本国利益出发,根据自身诉求,寻求与中国诸多领域合作的可能性。两国间有丰富的合作资源,为什么要纠缠于差异而止步不前呢?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十分正常,但是因为一些差异而放弃双方合作发展的前景便是不智。小到一个双方合作单位,大到国家层面,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以双方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开发合作,互惠共赢,体现了意大利从政府到民间强烈的合作发展意愿,显示了意大利精英阶层的眼界和格局。
对于今日的“汉语热”,通常的观点是:因中国的经济发展所致。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则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全部。时代变了,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相比,汉语有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是如果说西方人就是为了做生意学习汉语,未免过于简单。他提出了西方所谓“传统动机”的概念,那就是:发现。要发现,距离越远就越具有发现的价值。这令人想起16世纪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新大陆”和“第一次环球航行”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欧洲作为世界市场中心的雏形渐显,开启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传播宗教,他们学习研究汉语。1732年意大利神父马国贤(Matteo Ripa)在那波利创办了“中文学院”,开启了欧洲汉语教学的历史。耶稣会传教士翻译中国经书,对中国的官场生活、语言、政体、礼仪和信仰等做了详尽报告,将中国的文化文明传到意大利和欧洲。关于中国的思想和政体在意大利引发了各界讨论,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对中国艺术的崇尚之风。
彼时的中国,生产技术经济水平遥遥领先于欧洲。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许多产品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丝绸、织锦、瓷器、漆器和工艺品令人惊叹。到了17世纪,由于新航道的开通,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掀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精美的丝绸、织锦、瓷器、漆器受到各阶层的追捧,也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中国元素在当地一时成为品味和地位的代名词。今天意大利的王宫和贵族宅邸依然摆放着华美的瓷器和中国家具,墙壁上装饰的中国人物风情画依旧可见。中国制品散发出的“异国情调”成为时尚。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都灵萨沃王室女王别墅中的中国风家具和壁画。如果说17、18世纪在意大利出现的“中国热”是对遥远的东方文明的一次发现,那么今时的“中国热”应该是一次“再发现”。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100多年来积贫积弱的历史,走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以其古老的文化、门类齐全的产品和高科技研发再次吸引了意大利人的目光。事实上,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灿烂的文明历史、经济发展和科技活力是无法忽视的存在。曾经,新航道将世界连接起来,今天的全球化则将世界各国往来变得更为紧密。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伴随着民族复兴,中国被“重新发现”。
语言是现实的存在,它建构了人类经验,也建构了人际关系。外语学习可以拓展人类经验与人际关系两个维度的边界,然而语言的选择和教育无疑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因素的深刻影响。语言因实际意义而存在,同时也在使用中不断发展。汉语便是例证。与之相反,世界语发明100多年来,由于没有现实生活基础,母语和外语用户需求不足,缺乏学习推动力。事实上,中意两国在经贸、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二、两国友好密切的往来
意大利是西方七国集团中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互惠共赢是两个古老文明的共同选择。2020年开年,以葡萄酒闻名的阿斯提市(Asti)市长亲自带队,向中方政企推介当地产品,体现了加入中国市场的意愿和决心。中国企业在意大利投资,例如华为、长安汽车研发中心,意大利的工业、商业、旅游业需要庞大的中国市场。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进博会”上,央视联合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了“走进意大利”直播带货专场,多种意大利产品瞬间秒光,效果超乎预期。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为中意建交50周年添上了一份光彩。在中国倡导的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意大利积极拥抱中国市场机遇,意大利企业在中国可以找到足够的发展空间。
中意文化艺术交流精彩纷呈。在意大利,中国文学作品译作、艺术装置深受民众喜爱,工艺家的风筝、剪纸,还有艺术家的琵琶、古琴受到市民和学生的追捧,话剧、京剧、芭蕾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内蒙古艺术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表演令艺术底蕴深厚的意大利观众耳目一新,两场演出爆满,“Bravo”和着掌声响彻古老的音乐厅,中国艺术的丰富性与厚重感在意大利民众心中引发强烈共鸣。上海美食工匠制作的中式点心巧夺天工,色、型、味俱佳,征服了挑剔的意大利人的味蕾。通过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意大利人体验、感受着遥远的东方国度的深情与魅力。
中意教育交流更是密切而多元。据粗略统计,目前在意中国留学生2万多人,学习的专业主要有艺术美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机械和建筑等,中国的青年学子与上一代来意华人华侨相比带去了当代中国的气息。近年,由于中国奖学金的支持,意大利来华学生明显增多,每年暑假高中生有机会参加中国夏令营游学2周,他们学习汉语,访问普通家庭,走访周边城市,走进中国社会,从只知功夫和熊猫,渐渐发现立体的中国。着迷于中国的文化,有些同学会自费再次报名参加夏令营。他们或许还不清楚将来自己会从事什么工作,但是他们渴望通过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发现自身未来的无限可能。来华留学的意大利大学生、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同学从中国的“天下观”受到启示,有的则发现了中国人喝开水的奥秘。他们还有机会参加偏远地区支教活动,加深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唐生浩(Giacomo Oreglia)读高中时,通过了5级汉语水平考试(HSK 5),我向他和他的妈妈表示祝贺,他的妈妈对我讲起他的学习经历。小时候,他的意大利语学习并不突出,家人很担心。上初一时,他从中国朋友那里听到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开始对汉语发生兴趣,学习热情一发不可收。他抓住一切时机学习,汉语水平迅速提高,家人感觉好像“他心中住着一个中国人”。他在中国继续深造,希望成为中意交流的语言桥梁。汉语教育为意大利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他们认识中国,发现自己,面向世界,走进未来。中意文明在交流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意两国长期友好,急难之时互施援手。新冠疫情爆发,两国医护人员守望相助,携手抗疫。都灵大学孔院联合当地多家单位举行“快闪”活动,应援武汉。在意大利深陷疫情之际,中国先后派出多批医疗队赴意援助,送去大量医疗物资。中国的抗疫成就全球瞩目。无论如何,中国正朝着复兴之路按照国家规划前行,重新发现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多。出于对当代中国的未知和好奇,汉语教学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社会现状、中国未来走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去探寻、去了解。时代会激发人类的勇气,新一代马可·波罗将不断涌现。
国际汉语教育正在重构着全球外语教育新格局。与早期西方宗教模式和殖民模式不同,中国的海外汉语教学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两国高校自愿合作,共建孔院,满足当地民众汉语学习需求,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因此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语言学习的最终指向在于应用。只要中国保持经济活力,持续发展,汉语的吸引力就会不断增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刘蕴秋,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2016–2020年在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